《大帝国的涅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帝国的涅盘-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元王朝头疼的,还有浙江台州的方国珍。这位老兄说老实吧,他总是造反;说不老实吧,他又总是挖空心思地想让朝廷招安。

方国珍于至正八年第一次起事,元朝派江浙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前往镇压,方国珍乘船自海路逃跑。朵儿只班一路撵到福州五虎门,但没抓着耗子,反倒稀里糊涂地被方国珍给活捉了。方国珍善待这名高级俘虏,要他向朝廷求招安,元朝遂以他为庆元定海尉。不管怎么说,朵儿只班总算是完成了“剿匪”的任务。不过这样的喜剧接下来还要屡次发生。

方国珍于受招安后不久又造反,至正十年五月,元朝派元帅扈海、万户孙昭毅前往讨伐——这回结果一如既往,元兵又吃了败仗,元帅扈海被活捉。至正十一年,元朝决心来一次大规模的“剿匪”,派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会同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夹击方国珍。方国珍半夜里派劲卒纵火鼓噪,元军不战而溃,主帅孛罗帖木儿被活捉。接下来,当然又是招安,这次方国珍又升级为千户。

刚过一年,方国珍又造反了,泰不华亲自征剿,在激战中被刺身死,沉尸于海,其部下也被全歼。至正十三年,迫不得已的朝廷又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为五品流官。因为还嫌官小,过了年方国珍又接着造反……

萧县的李二,因为地方上闹灾荒,一咬牙把家里仅有的一仓芝麻捐出来救济饥民,颇得人心,人送绰号“芝麻李”。当时河工大兴,盗贼四起,萧县一带也是人心惶惶,芝麻李遂和社长赵君用商量造反:“颍上兵起,官军无如之何,此男子取富贵之秋也!”赵君用也赞成造反,说咱这片也就城南的老彭算条汉子,没他入伙这事儿准黄,一定得把他拉进来。于是赵社长亲自去找老彭谈话,拐弯抹角地启发了半天,老彭听说芝麻李也要造反,欣然入伙。于是他们八个人,冒充挑河夫役,混入徐州——四个在城外,四个在城内,四更天的时候,内外呼应,夺取守门军士的武器,斩关而入,放火鼓噪。徐州军民久不识兵革,尽皆束手听命。等到天明,这八个人竖旗募兵,很快就聚集起十万之众,神话般地夺取了徐州。

定远人郭子兴兄弟三人,善治产业,富甲当地,为一方豪强。他见天下大乱,也与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等人聚众造反,攻占濠州城。

那位崖山老兵陈某的小外孙朱重八,这时也二十好几了,打小没吃过几顿饱饭。又碰上灾年和瘟疫,家里人纷纷染疫而殁,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他只好出家当和尚——确切地说,还只是没有执照的见习和尚——以求混碗饭吃,但在那个年头,连这样的生活都算是奢求了。据他自己后来的回忆来看,这一段日子简直惨不忍睹,还随时都有饿死的危险。他出家的寺庙叫做“皇觉寺”,因为曾有这么一位大人物在那里混饭吃,所以能够名垂千古。

郭子兴等人起事后,皇觉寺里的朱重八忽然收到一封朋友来信,拉他入伙。他和那个欣然参加造反的小公务员恰恰相反,总觉着造反太危险,还颇为犹豫,遂在寺里的伽蓝像前占卜,以定何去何从。那一天,伽蓝菩萨就这么傻乎乎地看着,看这个曾扬言要把它“刺配三千里”的调皮小伙儿,怎样在神仙面前惶恐不安地规划未来——问避乱,不吉;问守故,还是不吉。那,只剩下造反这一条路了!

朱重八就这么惶惶地走出皇觉寺,走向濠州,走向金陵,走向权力的顶峰……在未来,他将开创一个享国近三百年的王朝。

六、彭和尚与“天完”

彭和尚是那个时代里,最富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亲传弟子皆以“普”为字辈,知名的有邹普胜、项普略、赵普胜、丁普郎、杨普雄、欧普祥、陈普文、史普清、李普臣、王普敬等。这些普字辈的人物在天完政权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彭和尚本人,虽为领袖之尊,却并不以个人地位为念。当年袁州起义的时候,他把王位让给周子旺,这回天完政权里,他又把领袖的位置让给徐寿辉。

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天完政权攻占武昌后的二月间,彭和尚与徒弟项普略率一支人马向东攻入江西,兵锋直指重镇江洲(今江西九江),元江西行省右丞孛罗帖木儿望风而逃,江州总管李黼抵抗,兵败被杀。二月下旬,红巾军自江州南下进攻南昌,驱马扬尘,旌旗蔽空,号称有百万人马。元朝江西平章道童胆子小,见此对方如此声势,吓得抱着官印躲了起来。亏得郎中普颜不花与左丞章伯颜组织人马守城,仗着城高池深,死守了五十多天,红巾军见难以攻克,主动撤围东去。

这支红巾军随后向东进发,于三月间攻占了饶州,杀元将魏中立。当地农民积极支持红巾军,自制绯红色战袍参战,一时间“弥野皆赤”,满地赤红。接着又攻占乐平、余干、浮梁、德兴、安江、信州等地。闰三月下旬,攻入今安徽境内,攻徽州、破婺源,四月间攻克休宁、黔县、歙县等地,大军所过,不掠民财,唯索丁壮为兵。七月,红巾军又越过昱岭关,攻到杭州城下。十日,红巾军由杭州北门攻入城里,杀元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杭州路总管宝哥在西湖舟中躲了三天后投湖自杀。江南是财富之地,元王朝自不甘心轻易让出,随即纠集力量反攻,红巾军孤军无继,战败退出杭州。

然而,在正史上,彭和尚就失踪了。

在这里,还有一段小花絮。

五百多年后的一九四四年,明史大家吴晗“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和发泄政治上的愤懑”,写了本《明太祖》,进而又修改成为《朱元璋传》。在其中,吴晗将彭和尚的下落写得浪漫而超脱,认为他功成不居,于革命成功之后“回到人民中间去了”。一九四八年,吴晗来到石家庄,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并认真地读了这本《朱元璋传》。同为史学大家的毛泽东,对这本书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还为此亲笔写了封信和吴晗辩论。一九五四年,吴晗对《朱元璋传》作了修改后,毛泽东又一次给书稿提了意见。在提的两次意见中,毛泽东尤其对彭和尚的下场不以为然,他以老革命家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像彭和尚这样坚强的领导者,不应有回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不应该以失踪而谢幕。

于是吴晗“发愤重新读书,果然发现了过去所没有注意的史料,彭莹玉是战斗到底,被元军杀害了的”,并由此引申出自己犯了“超阶级观点”的错误。在这里,枪杆子的干练与笔杆子的洒脱交汇冲突,枪杆子取得了指导地位。吴晗经重新考证,认为彭和尚与项普略在杭州战败后,退走江西或安徽,“中伏被擒杀是有可能的”。

彭和尚失踪后,失去了最高权力中枢的天完政权,便乱了手脚。公元一三五七年,元至正十七年,不甘为傀儡的徐寿辉企图干掉掌握实权的丞相倪文俊。两人火并,倪文俊出奔黄州,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这个陈友谅,便是前面那位满怀雄心壮志的小公务员。

陈友谅凭借着除掉倪文俊的大功,逐渐成为天完政权里的头号人物,徐寿辉虽然除掉了倪文俊,但仍不能摆脱被陈友谅挟制的命运。天完政权在陈友谅的经营下,逐渐进入到全盛时期。

七、北伐!北伐!

在河南地面上,元朝正规军被刘福通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一些支持元王朝的民军武装却逐渐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的部队。

察罕帖木儿祖上为畏吾儿人,其曾祖父于元朝初年迁居中原,定居颖州沈丘,察罕帖木儿本人曾为沈丘探马赤军。李思齐为信阳罗山人,原为罗山县典史。罗山被红巾军占据后,他们组织当地豪杰,组成“义军”袭占了罗山城。元朝政府对此大加褒奖,授察罕帖木儿为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为知汝宁府,这支武装迅速成为附近反红巾武装的旗帜,史称“所在义士俱将兵来会”。这是当时河南一带对红巾军威胁最大的一支元朝军事力量。至正十五年,元王朝再度调集大军包围刘福通,以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答失八都鲁等部为机动兵力,准备一举消灭河南红巾军。

为统一号召红巾军各部,刘福通于当年二月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由砀山迎到亳州,立为皇帝,因红巾军以兴复故国为号召,故国号“宋”,改元“龙凤”。又因韩山童曾自称“明王”,故韩林儿又被称作“小明王”,以符“明王出世”之意。龙凤政权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刘六知枢密院事。杜遵道随即被刘福通所杀,从此刘福通成为龙凤政权的实际领袖。根据地建设上,龙凤政权则陆续设立了行中书省和府、县地方行政机构;军事方面逐步设立了行枢密院,统辖各地的统军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等,向上则统属于枢密院。军职则自统军元帅、总管、万户、千户到百户有差。

刘福通等人建立了龙凤政权后,还顺手拆掉了鹿邑县的太清宫,把建筑材料运到亳州,为小明王建了一座宫阙。当下既然是弥勒、明尊当道,也就怨不得道士们倒霉了。

这一年的六月,元朝以答失八都鲁为河南行省平章事,统率太不花等一应诸王藩将兵马,许以便宜行事,进攻刘福通。九月,答失八都鲁与刘福通在许州的长葛野战,元军战败。答失八都鲁收兵退往中牟,立足还未稳,又遭刘福通轻骑劫营,再次战败,辎重尽失,连其子孛罗帖木儿也被红巾军生擒。但红巾军的胜利也不够彻底,他们随后遭到元将刘哈剌不花的伏击,非但抢来的辎重易手,自己还倒贴了不少,高级俘虏孛罗帖木儿也趁机逃跑——不过这个俘虏的逃走,对元王朝来说似乎也不算是一件幸运的事。在元王朝最后的岁月里,正是他和扩廓帖木儿争权夺利甚至兵戎相见,断送了残元最后一点希望。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双方互有攻守,红巾军略占上风,但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