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8、评价作业
9、促进保持和迁移
接受各种神经冲动
激活执行控制过程
把先前的学习提取到工作记忆中
突出有助于选择性知觉的特征
语义编码,提取线索
激活反应组织
建立强化
激活提取,使强化成为可能
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加涅的教学事件没有区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差异。皮连生在其所著《智育心理学》(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中首次提出了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义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模型,并在随后的教改实验中进行了运用研究。研究表明,该学习与教学模型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科学化。

图131 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
图131的学与教过程模型可以概括为“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图中1~4步为学与教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学与教的目的是解决新知识的理解问题。所谓理解,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是新知识(或新信息)进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适当部位;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说,是新信息进入原有知识网络并进行新的编码和组织的过程。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与教必须符合信息加工的基本条件。这就是图131中的前四步,即1。学习者的注意和对学习结果的预期;2。激活原有知识;3。选择性地知觉外界呈现的新信息;4。积极地将新信息与个人原有的相关知识(包括表象、概念原理和事实等)联系起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图中第五和第六步各代表学与教的一个阶段。第五步代表知识的巩固或转化阶段,第六步代表知识的提取与运用阶段。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或者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
如果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六步三阶段,则新的教学过程模型同历史上的教学过程模型和我国当前流行的教学过程模型在形式上差别不大。新的教学过程模型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型的明显区别在于:第一,传统教学过程模型着眼于教师的行为,新的教学过程模型着眼于师生双向活动。严格地说,我们的教学过程模型应被称为“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教无独立过程,它是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服务。离开了学,就没有教。第二,传统教学过程模型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新的教学过程模型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自第五步开始,学与教分为两支,左边的一支代表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右边的一支代表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所以可以进一步把新的教学模型概括为“六步三段两分支”学与教过程模型。
尽管新的教学过程模型有许多优点,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关系的原理,反映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学习思想,能较满意地解释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异同,但它不能解释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学与教。所以,我们这里谈论的教学只是中小学各学科知识、技能或策略的教学,未涉及情感领域的教学。
反映学习条件的教学原则、方法观及其教学设计的含义
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原则和方法观及其局限性
教学论在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以后,接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教。为了指导如何教,哲学取向教学论一般要阐述若干教学原则和介绍许多教学方法。例如,一本教学论教科书(黄甫全、王本陆编著:《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阐述了如下八条教学原则: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5。 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
6。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7。 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8。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通常被介绍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在一定的哲学观指导下,总结教师教学实践经验而提炼出来的,如辩证统一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实践能提供一般指导,但其局限性是: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提出缺乏科学学习论基础。所以当人们问: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这些原则和方法如何运用的问题时,哲学取向教学论的典型回答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据统计,现已整理出来的教学方法有700多种。面对数不胜数的教学方法,教师最后如何作出选择呢?没有学习分类研究理论的支持,教师是很难作出选择的。所以我国教师培训中常常发现,教师不愿意接受理论培训,却愿听公开课。因为公开课看到的方法便于模仿,不必自行选择。
反映学习过程和条件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观
教学原则和方法应反映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关于学习的过程如何决定教学过程,上面已经论述过了。这里将要从心理学关于学习的条件的研究引出若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习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发生及其保持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学习条件有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一般条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学习,特殊条件是某种类型的学习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公式是:
学习成绩=f(M, IQ, K)。
这里,M代表学习动机,IQ代表智商分数,K代表原有知识技能。这一公式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学习动机、智商分数高低和原有知识技能成正相关。当外部条件保持不变时,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智商水平越高,原有知识技能越丰富和巩固,则学习成绩将越好。
可以将这一描述学习一般条件的公式转化为指导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三条原则:
1。 好的教学应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好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3。 好的教学应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一条原则反映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动机属于学习情感因素,在新的学习中起催化剂作用,能加速与减慢学习过程。动机通过集中注意和增强努力来影响新的学习。好的教学应使学生通过学有所得带来信心与满足。
第二条原则反映原有知识基础的重要性。此处的知识是广义的,包括已掌握的事实、概念、原理、学习方法和技能。原有学习与新的学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原先的学习不只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快慢,它还决定新的学习是否能够出现。好的教学应使学生已习得的东西有助于新的学习,即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第三条原则反映学生的智商水平在学习中的作用。智商水平是在发展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素质。它一般不决定学习能否发生,但决定学习的速度。好的教学应使学得快的学生适当快学,学得慢的学生适当慢学,不应企图把学生的学习速度拉平。
新近的研究表明,学生除了由智商高低决定的学习速度差异之外,他们的认知方式也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善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好的教学除了要考虑学习速度差异之外,还要考虑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从上述影响学习的一般因素转化而来的教学原则是经得起实证研究和教学实践检验的,所以它们是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教学论的教学原则。为了反映不同学习类型的特殊学习条件,还应补充两条教学原则:
4。 用具体教学目标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
5。 通过任务分析,为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教学步骤、方法和技术。
第四条原则可以简化为“目标导向教学原则”。为了使教学科学化,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明确、具体,对不同的人有共同的含义,不能含糊不清,各人有各自的理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目标而展开;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客观标准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数量与质量。
第五条原则可以简化为“依据任务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中引入任务分析,教师通过分析教学目标中蕴含的学习结果的类型,确定实现每一目标所需要的特殊条件,为教学步骤、方法或技术的选择提供学习论依据。这样教师不会感到“教无定法”,而是觉得“教有优法”。
目标导向的测量与评价观及其教学设计的含义
一个完整的教学论在回答了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以后,最后必须回答教得如何的问题。回答教得如何的问题首先涉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其次要对测量结果作出达到目标与否的评价。通过测量与评价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本书在第一章给学习下定义时指出,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内部性能变化,包括能力和情感态度变化。但是内在的变化不可直接测量,能直接测量的是外显行为。因此,教学设计人员必须掌握通过外部行为测量去推测学生内部性能变化的理论和技术。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及其教学设计含义。
美国以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先后公布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于1956年公布。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布卢姆等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共分六级。
(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有人将“知识”改为“识记”。在心理学中“识记”指重复感知学习材料,与布卢姆的“知识”的含义不同。
(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