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全记录第四卷-风卷残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四卷-风卷残云-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都清楚,目前全国各个战场上的形势是大好的。但是,由于蒋介石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盘踞西北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和准备退缩西南的白崇禧身上,这样,国民党在西北西南的正规部队仍有80来万,这个数目不小啊!因此,我们还得从精神上做好准备,再打它几个大仗,硬仗!”
  接着,彭德怀分析了西北一胡二马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敌人垂死挣扎,气焰嚣张,既反动,又顽固。我军如不寻找战机,发动几个大的战役,给敌以歼灭性的打击,他们是不会认输的。
  彭德怀环视会场一周,提高了嗓门说道:“华北两个兵团来到西北以后,第一野战军的兵力增加到12个军35个师,共34万人,与胡。马敌军的总兵力相比,数量大体相等。然而,我军可以集中使用,敌军却分散在西北各地。集中于我军对面的敌军主力,只有胡宗南7 万余人和青、宁二马8 万余人,合计15万余人。因此,西北战场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时,会场上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一直凝神静听彭总讲话的各将领或相对点头,或低声交谈,纷纷表示赞同彭总的分析和结论。
  彭德怀停顿了一会儿,继续分析道:“鉴于我军在西北战场只占相对优势,要想把胡、马主力一举消灭于一役是困难的,而必须把它们分割开来,区别先后,集中力量,各个歼灭。”
  随后,彭德怀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作战意图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钳胡打马,先马后胡的有利条件是:青。宁二马主力远离自己的老窝,人地生疏,供应线长;而我军则背靠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的关中平原,距离老解放区也很近,在人力物力的支援上都比较方便,把青宁二马主力歼灭于陕西,在战场条件上,远比让他们逃回老巢再打为有利。”
  “然而,”彭德怀稍停了一下,接着说:“先马后胡也有不利的一面,这就是打马比打胡费力,必须从精神上、物质上和作战方法上做好充分准备。而我军第18。19兵团经过千里行军,已相当疲劳,需要一定时间恢复体力;尤其是第19兵团刚刚到达,准备时间过于仓促。而且,青、宁二马兵力分散,正面太宽,我军难以包围聚歼。”
  说到这里,彭德怀话锋一转,“若钳马打胡,先胡后马,则较为有利。胡宗南主力集中于扶眉地区,纵深力量薄弱,秦岭少数兵力只能起钳制作用,与青、宁二马虽可南北策应,但中间空隙很大,我军可以从容向胡侧后迂回包围。同时要看到,二马在咸阳受挫,我围歼胡部,二马不会轻易出援。另外,胡部三个军在渭河北,两个军在渭河南,渭河沿岸没有大军渡河设备,我军发起攻击的时候,南北敌人无法相互支援。这,就是我军聚歼该敌的良好战机!”
  彭德怀右手握拳,用力一挥,恰似一下子抓住战机。
  “同志们!我们的作战方针是钳马打胡,先胡后马!命令第19兵团钳制青。宁二马,第1 、第2 、第18兵团全线出击,聚歼胡宗南主力于扶眉地区!”
  彭德怀再三强调,扶眉战役意义重大,一定要打胜。会后,他将一份电报递给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这是毛泽东于6 月26日发来的指示:“杨兵团应立即向西进,迫近二马筑工,担负钳制两马任务,并严防两马回击。此点应严格告诉杨得志,千万不可轻视两马,否则必致吃亏。杨得志等对两马是没有经验的。”
  7 月10日,扶眉战役打响。一野将士在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胡宗南部发动全线攻击。
  钳制部队首先行动,以迷惑敌人,掩护主力运动。杨得志第19兵团进至马家军对面之乾县、礼泉以北一带高地,构筑工事,扬言进攻,使二马不敢轻举妄动,以保证主攻部队右翼之安全;卫戍西安的第61军于10日晚向西安南子午镇发起攻击,毙伤俘敌千余,守敌南逃,保证了主攻部队左侧之安全。
  7 月11日拂晓,野战军主力开始进攻。
  隐蔽在礼泉城西和城南待命的第2 兵团,沿渭河北岸急行军西进渡过漆水河,从胡、马两军防线之间楔人,迂回到胡部第18兵团侧后。
  担任穿插作战任务的第4 军于12日3 时占领罗局镇,7 时占领眉县车站,截断了敌军退路。第18兵团沿陇海路和咸阳至凤翔公路,由东而西直插敌纵深;第1 兵团从渭河南岸沿长安至益门公路及秦岭北麓向西钳击敌人。
  胡宗南原估计华北兵团人陕后至少需休整一个月才能作战,又自以为以五个军集团配备,彭德怀不敢将其一口吞掉,还梦想乘野战军向马家军进攻时,全力向解放军侧击,以取得胡、马联合作战的胜利。孰料一野大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天之内即将其团团包围,使其陷入绝境。
  经过两昼夜激战,除部分残敌越秦岭潜逃外,第一野战军全歼胡宗南部四个军4。3 万余人,解放县城8 座,结束了胡宗南在陕西长达12年的反动统治,取得西北战场在解放战争中空前的大胜利。
  扶眉战役的胜利,使西北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由于决战第一回合旗开得胜,由相对优势一变而为绝对优势,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歼灭二马、实现西北完全解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当胡宗南遭围歼之际,二马曾集结兵力,摆出援胡的架式却未敢动手而坐视其覆没。胡宗南主力被歼,残部退守秦岭,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然无法援马。青、宁二马见胡宗南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免遭被歼的命运,慌忙向山高路险的平凉地区逃窜。胡宗南和青、宁二马的作战联盟终于被解放大军粉碎。青、宁二马已被彻底孤立,有利于解放军各个击破。
  毛泽东欣闻扶眉战役的重大胜利,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曾亲致贺电于彭德怀:“歼胡四个军甚慰。”
  毛泽东历来主张:“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因为“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只有这种决战才能达到目的”。
  扶眉战役的胜利,是“钳马打胡,先胡后马”方针的胜利,战役的发动者利用了胡马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钳其一方歼其另一方的目的。记得毛泽东曾经借用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来说明战争的胜败与指挥员能否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有很大关系。他说,“这个‘妙’我们叫作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能较多地取得胜利,就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就能压倒敌人而击破之,而最后胜利就属于我们了。”扶眉之战不正是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运用之妙”的杰作吗?而这种“运用之妙”的杰作越多,人民解放战争在西北乃至全国的胜利就越迅速。
                  
(3)
  18.钳胡打马,陇东追击。“二马”平凉会战计划成泡影
  扶眉战役后,胡宗南主力被歼,残部龟缩于秦岭地区,青、宁二马成了惊弓之鸟,向陇东、平凉地区撤退。鉴于毛泽东在扶眉战役发起之前,于6 月26日曾电示彭德怀:“国民党中央政府正在准备从广州迁往重庆,为使伪政府放心迁往重庆,而不迁往台湾,以及使胡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见,你们暂时拟不宜去占汉中,让汉中留在胡匪手里几个月似较有利。”因此,扶眉战役之后,彭德怀便暂时放过汉中,而决定立即实施“钳胡打马”的作战方针,乘胜发起对青、宁二马的追歼战。
  1949年7 月19日,第一野战军在宝鸡貌镇附近的文广村召开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对扶眉战役进行了总结。彭德怀把这次战役称为与胡马军决战的第一个回合,并提出了第二个回合——平凉战役的作战计划。
  彭总在分析敌情的时候指出:胡宗南在扶眉战役后虽然尚有10余万人的兵力,但分散在东起秦岭之东江口、佛坪,西至徽县、成县、两当、武都地区,南至安康、汉中及其以南地区,已成惊弓之鸟,时刻惧我进攻,短期内已无向我关中发动进攻的能力。青宁二马退守陇东地区后,如继续后撤,将失去甘肃、宁夏之咽喉——平凉,势必造成我大军直捣兰州、银川的形势。估计青、宁二马在尚未受我歼灭性打击的情况下,是不会甘心的,必将凭借平凉一带天险进行抵抗。
  会议认为,二马准备平凉决战,这是野战军聚歼二马主力的良好战机。因此,彭总决定以第18兵团之两个军钳制胡宗南,保障我后方的安全,集中第1 、2 、19兵团及第18兵团第62军共十个军的优势兵力,分路追击二马,力争歼其主力于平凉地区。以第19兵团附骑兵第2 旅为右翼,沿西兰公路及其两侧向平凉攻击前进;以第1 、2 兵团为左翼,分两路平行北上,先取陇县,直插平凉以西,断敌退路,并打击由兰州。固原方向可能增援之敌;以第18兵团第62军为总预备队。
  彭总还指出:西北地区雨季逼近,陇县南北山高路险,人烟稀少,战役行动应尽量提前,推迟则困难更多。
  毛泽东完全同意彭总的作战计划,并断定;只要平凉战役能歼两马主力,西北战局即可基本上解决,往后占领甘、宁。青、新,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的问题。同时,毛泽东一再告诫一野领导:打马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战役,要准备付出较大的代价,千万不可麻痹轻敌,疏忽大意。
  从7 月21日至24日,第一野战军第19、1 、2 兵团先后由乾县、礼泉、凤翔、宝鸡等地出发,按预定部署,分路挺进,直指平凉。二马节节败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