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全记录第四卷-风卷残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四卷-风卷残云-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战。另外,还酌情增设区守备兵团,固守核心阵地。
  在苏州的三野前线指挥所里,粟裕详细地研究了敌(上海防区布防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沉思,要歼灭敌人,肯定是一场恶战,又要有许多优秀指战员为上海人民的解放而献出生命。
  这一场恶战如何打法呢?这个重大问题在粟裕。张震等将军的脑海中日夜翻腾。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上海战役的指导方针早有考虑,曾一再指出: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敌人,又要保全上海市区免遭破坏,以利日后建设。陈毅和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的指导方针,告诫各级指挥员说:“单纯军事上占领城市是小胜,只有完整地把上海交给人民才是大胜。全胜。”
  粟裕、张震等凭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深刻地理解了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意图,粟裕脑海中不觉出现“投鼠忌器”的成语。是呀!上海就像一家瓷器店,藏有大量宝贵的瓷器。打上海如同在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把老鼠打死,又不要损坏瓷器。此后,他不仅在指挥部里召开作战会议时讲“投鼠忌器”的含义,就是到部队视察时也常谈这个故事,以引起指战员们重视这个问题。
  4 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张震:“国民党在沪军队有迅速撤走可能,加以上海资产阶级不赞成在上海打仗,故上海和平解决之可能性甚大。”
  军委命令三野不要过于迫近上海,以免吓跑敌人。如果汤恩伯固守上海进行顽抗,则由粟裕、张震指挥三野主力攻取上海,歼灭汤恩伯集团。
  长期与敌人较量、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粟裕、张震将军感到上海如能和平解决,那最好不过。但他们知道蒋介石、汤恩伯是不甘心失败的,不可能拱手让出这块经营多年的地盘。粟裕、张震命令各部队暂缓进军,就地进行整训,一时间,各部队掀起了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的热潮。人们情绪高昂,都为能参加解放大上海而感到自豪。
  在部队抓紧备战的同时,接管上海的非军事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从地方和军队抽调了5000多名干部,至江苏丹阳集中培训,准备接管上海。总前委领导邓小平、陈毅和华东局领导饶漱石直接负责此项重要工作。5 月4 日召开的干部大会上,邓小平、陈毅、饶漱石坐在主席台上谈笑风生,兴奋之致。陈毅看着台下将去承担管理上海大都市重任的干部,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城了!
  首先,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颁发的约法章程;其次我有六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要艰苦演习,二要发扬军事民主,三要虚心谨慎,四要遵守入城纪律,五要注意外交问题,六要树立建设新中国的理想。“
  接着,邓小平高声地说:“唐太宗李世民有这样一句名言:”夫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是特务、流氓。妓女、强盗充斥的地方,还有各种反动组织、青帮、会道门等等,社会情况极为复杂。上海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一有风吹草动,就会5 !起全世界的注意。可以说,人民解放军进上海是中国革命过程中又一难关。毛主席主张推迟进上海是很有道理的,是很有预见性的。将来进城后,我们的战士不能撒野,干部更不能撒野就在我积极进行解放上海的各项准备,我军向上海逼近之时,退居浙江溪口家乡的蒋介石大为震惊。
  4 月30日,蒋介石乘“泰康号”军舰从浙江抵达上海,亲自策划和部署上海的防御。
  刚到时住在复兴岛上,后迁到市内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励志社。其间,蒋介石在龙华机场召开军事会议。他端坐在会议桌一头的椅子上,那闪烁着寒光和无奈的眼晴,缓慢地扫视了每个毕恭毕敬地坐在那里的京沪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淞沪警备司令陈大庆、淞沪防卫司令石觉、上海战区空军司令毛瀛初等手下的高级将领。汤恩伯首先汇报了部队的部署情况。他见蒋介石饶有兴趣,不时发出“嗯、嗯”之声,就接着详细地报告了上海战区的防御体系。接着,汤恩伯清了清嗓子,沾沾自喜地说道:上海“这套有重点、有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攻不破,摧不垮,真正是
  钢铁阵地“。这里汤恩伯本想说”斯大林格勒第二“,怕蒋介石忌讳”斯大林“三字,话到嘴边又改0 了。
  接着,海军、空军司令先后发了言,他们都强调了对地面部队的配合,要保证吴淞口外海上运输的畅通。
  京沪杭总部炮兵指挥官邵伯昌,“嚓”地一声起立,向蒋介石鞠了个躬,然后大声说道:战区内,各独立炮兵团及军师属炮兵共有火炮约500 门,每炮备弹300 发,拟在阵地前每一公里正面平均配置5 门火炮,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炮弹阵地”。
  负责战车及装甲车部队的蒋纬国也站了起立,挺着胸脯说:战车及装甲车部队作为总预备队,定以党国利益为重,积极配合各部队作战,奋勇当前。“以往作战,共军每突破一点,就引起全线动摇。这次只要步兵部队各自守住阵地,阻止突破和恢复突破口的任务就交给我们战车部队了!”
  蒋介石听了诸位属下的报告,颇感满意,强调说:“我要求你们在上海打6 个月,就算你们完成了任务。坚守住上海,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届时将会得到美国全力保护,我们就会重新光复全国,这是至关党国存亡之战役。”众人听了蒋介石鼓动之后纷纷表示甘愿效命。
  5 月1 日下午,为了进一步稳定军心,激励士气,蒋介石又在汤恩伯的司令部召开驻沪团长以上军官会议。会上,蒋介石再一次鼓劲打气,并信誓旦旦地声称:“我要留在上海不走,亲自指挥战事”,“要和官兵共艰苦”,“要和上海共存亡”。
  他还多次与地方要人会商,召集在上海的黄埔学生讲话,一再鼓吹:“党国成败在此一举,黄埔学生必须以全力来应付民族危难。”
  时隔数天,蒋介石得报:有一支共军从常熟向浏河方向快速进军,可能要攻击浏河,进逼吴淞口。神经过敏的蒋介石生怕海路被断,匆匆由市内迁至停泊在吴淞口外的军舰上遥控指挥。
  我军略施小计,蒋介石就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毛泽东从上海地下党发来的密电中得悉蒋介石已从上海撤人撤物,就请周恩来给粟裕、张震发个电报:“能不能先进浏河一个军,威胁一下汤恩伯”。粟裕、张震接电后,即命10兵团司令员叶飞派一部出击浏河。这个行动的消息很快传到蒋介石的耳里,引起他一番惊恐。
  粟裕、张震结合当面的敌情,反复研究了攻占上海的三种作战方案:一是对上海守军实施长期围困,这虽有可能使敌人粮尽弹绝,不战而降,但也会使市民生活陷人绝境。二是攻其防御薄弱之点,从苏州河南实施突击。但考虑到这样做势必吸引守军主力于市区,使市区成为主要战场,无法达到把上海完整地交给人民的目的。
  三是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封锁其海上退路,诱歼守军主力于市郊。此方案虽可阻击敌从海上运走更多的物资,使市区免遭更大战火破坏,但由于汤恩伯会集中全力保护退路,势必要进行大规模恶战。这样,我军要付出很大代价。经过再三斟酌,大家认为,我们是人民军队,只要有利于上海人民,有利于将来的建设,我军多作些牺牲是完全值得的。所以,粟裕、张震接到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报后,毫不犹豫地于5 月7 日上报了夺取上海的第三方案,并得到中央军委批准。
  几天来,苏州三野前线指挥部里格外忙碌,粟裕那消瘦的脸上不时露出笑容,虽说他那突出的眉骨更加明显,眼晴显得更大了,但精神抖擞,目光炯炯有神。他一手拿着军委的电报,一手拿着红笔在作战地图前与张震研究具体作战行动。
  在江苏丹阳的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领导,在积极地进行接管上海的各项准备工作。三野前指领导都在忙碌于检查部队各方面的准备情况,各军领导都在电话中焦急地询问战役发起时间。粟裕总是这样回答:“别急嘛!心急吃不下热粥,只要准备好了,这碗粥有得吃的。”
  张震参谋长却不受忙碌气氛的干扰,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根据邓小平、陈毅、粟裕等领导同志研究的方案,正在专心致志地起草(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作战命令)。
  张震脑海中好似浮现出庞大的战争场面,我英雄部队随着鲜红的军旗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四面八方向上海涌去。他握着笔在纸上沙沙地写着,似流水、似奔马。粟裕急不可待了,赶紧来与张震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同时,与在丹阳的陈毅及在杭州的谭震林取得联系,征求意见。5 月10日,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4 人署名发布了《淞沪战役作战命令》。
  敌人似乎有不祥之感,就在三野下达“战斗命令”的次日晚上,汤恩伯又在京沪杭司令部里主持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与会者有淞沪警备司令陈大庆、淞沪防卫司令石觉、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周自强、保密局长毛人民、警察局长毛森以及炮兵、装甲兵司令和八个守备军的军长等70余人。他以嘶哑的声调直言相告:“诸位!据可靠情报,共军近日已有行动,估计不出两天战斗会打响各位都准备得如何?”他扫视大家一眼,接着说:“我想告诉你们,总裁的兵舰就在吴淞口外,他亲自指挥上海保卫战。总裁要我务必转告各位,国军在上海一定要好好打一打。美国驻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已表态,只要我们坚持三个月到半年,美国一定出兵!到那时,局势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5 月12日,上海战役终于打响了。为保证上海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三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