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幻之盛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灾,沉船无数,漕运一度中断,九月京师武库大火,焚毁军械数十万件。十月京城六十天豪雨成灾,淹没无数,庄稼绝收,饿殍遍地,皇帝于宝寿寺大开道场祭天祈福,杨国忠却弄了几棵饱满的秧苗证明天灾不影响收成,皇帝居然也相信了,继续歌舞升平。天宝十三年,杨国忠以宰相兼任剑南节度使,使剑南留后李宓再攻南昭,七万唐军深入遇战和城不下,却因水土不服感染瘴疫而死者十之七八,杨国忠瞒上不报为掩过再多次派军,终至前后多达二十几万唐军,前赴后继无一生还。就在安氏造反前的同年二月,还不顾群臣反对准了安禄山以三十二蕃将接任边镇要职的奏请,于是安氏叛乱时机已经成熟,与十一月初九起兵十五万,以奉诏勤王诛杨清君侧为名,招降纳叛,裹挟无数,先后在三河(河东、河西、河内)山南山北其他党同的中原重镇大将阿使那承庆、安忠志、崔佑乾、张孝忠、蔡希德,工南新、田承畴、李归仁、张通儒、史思明、武令询、达奚珣等起兵响应,麾下本军号称武有三十二番将,文有严庄、高尚、张通儒等名佐智囊,而中原百姓承平日久,不识兵革,叛乱中心的河北州县急警飞报,如雪片飞。皇帝急使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领军堵截。节节失利,河北二十四州郡相继沦陷,月底叛军入山西,陷太原府,皇帝杀安氏质子安庆忠,再次组织东征军,英王李腕为元帅,左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副帅,仍是败绩连连,十二月初三叛军过黄河,入河南,初五荣阳失守,初八陈留失守,十日开封陷没,十三日围攻洛阳,虎牢关一战十几万新军为敌军所夺志不战自乱,被叛军一鼓作气追进洛阳南门,东都洛阳一日内告失守。所有留守文武官员绝大部分或俘或降,仅总招讨封常清只身出逃,皇帝欲委太子监国。十九日以御敌不力之名处死的资深宿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大元帅,起用病退的哥舒翰为元帅,整军八万出守潼关。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与洛阳紫寰殿登基自称大燕皇帝,哥舒翰凭借潼关天险屡搓叛军,叛军死伤无数而难越雷池一步,关中梢安,同年各镇边军应诏回师勤王,中原以平原太守颜真卿兄弟为首群起举义,河北十九郡一度光复,叛军前后受敌一度退军,眼见形势大好,哥舒却为杨国忠所忌,为内侍边令城所谏,强令出战,兵败青峡,关留守军生变,留守部将火拔归仁临阵叛变,执其投敌,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形势恶化,中原各镇防御使、太守纷纷弃守潜逃,颜窠卿战死,颜真卿出逃,中原全面沦陷。
    安禄山蓄谋以久,屯兵置甲,修缮城池,违制大肆扩充军队,于范阳起兵时帐下直属牙军就有十五万,号称二十万,打着“诛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一路裹胁无数,也让许多对杨氏不满的将官产生疑惑,甚至驻足观望,使其收降纳叛,转眼扩展至数十万之众,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中原各地府兵久无战事,弛废以久,不但兵员不足,连骑射教席也多有缺额,少数及时起兵抗击者,也因为兵微将寡,只是杯水车薪,转眼覆灭,个别极少数城守纵抵抗一时,也因孤立无援,独木难支。最终还是难逃滚滚铁蹄。而各卫精兵不是被李杨两位宰相搞的损失惨重,就是因为战事连同边军大军陈于吐番边境,来不及回师,任安氏短短时间席卷半壁江山。而无力讨伐,又先后失两京,待各路大军回师勤王,安氏已占据大半北方,坐拥兵甲数十万,呈坐大之势,实难以抗衡。自从杨国忠主政以来,朝政败坏,军职估价可售,底下军吏更是舞弊成风,亏空克扣冒领军饷者比比皆是,而对外战争频繁,偏偏又瞒报军情,屡战屡败,硬是弄成大捷,征讨契丹、奚等部屡遭败绩,讨南昭先后搭进去二十几万唐军,远征西域萨各罗斯一役高仙芝全军尽没,丢了整个安西八镇,对吐蕃求和不准,强令哥舒翰攻拔石堡,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连边军数位大将伤重不治,还再次引发与吐番的全面战争,不得不大军陈于边境,安氏所部皆是久战边庭的精锐之师,又独揽中原最大三镇的军权,待安禄山起兵,朝廷各卫不是元气大伤,就是和多数边军远在唐吐边境,一时难以赶回,以至于朝廷一时无力讨伐,坐看叛军坐大,本想借潼关天险拒守一阵,但南军五府三卫在杨氏手上败的差不多,勉强从禁卫北衙六军中抽了六万,凑齐八万交哥舒翰后屡挫犯敌,形势一度好转,却又为杨国忠所忌,强令出战,终把长安最后一道屏障也断送了。于是无兵可守无将可用的老皇帝只有跑路。

第八章 背景三

    弃守长安的前因后果,本来北衙六军十万众加上南军五府三卫以及关中地区州县戍军至少有兵甲三十万以上,别说守,就是出兵也绰绰有余,但实际情况是,南军二十万长从宿卫纩骑大部分是一年三番轮役,平时执役的只有三分之一,而关中久无战事,在杨李两大宰相人内,军中舞弊成风,亏空吃缺,贪墨军资者盛行,而稍微善战的士卒被抽调走,在对南沼三次天宝战争中前仆后继死伤殆尽,其缺额也成了吃空饷的机会,而不予增补,导致现在许多建制还没有恢复过来。北军监制倒是完好,但在英王宛和高仙芝的组建讨逆大军带走了神武两军,哥舒翰为了筹齐抗击叛军的潼关十几万守军把剩余南北军连同各州府县的地方守备军都调走了,只留先京城维持治安的少量军队,而南军里许多人充名额混兵粮吃还可以,一听打战早全跑光了。以至于潼关失守后,若大的长安城只剩下七千羽林军和二千宿卫可用,相对数十万叛军,力量悬殊任你再怎么城坚墙高也手不住,再加上逃亡路上又跑了不少,才落到今天这个窘境,经过我的一路收编,又凑万多人。
    这时代的主力步军主要构成是槊兵和刀牌手,前者配备步槊(带斜刺的枪)、矛、钺、戬、戟等长攻兵器,后者配备大小各式盾牌和刀、斧、宽剑、锤、钩等短战武器,穿的主要是金属和皮革揉制的镶嵌甲。骑兵穿的主要是前后接合的两铛铠。配备身杆稍短有握槽,尾带可以倒插地上的短刺的马槊(也就是所谓的枪骑兵)针对游牧民族正面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但回转和机动性稍逊于短兵快射游牧骑兵。在边军中还有类似游牧骑兵配备由蕃兵和义从组成的胡骑营,以及流放犯组成的泅营。唐代的士兵没有什么严格的兵种区别,除骑兵外所受的训练,基本上都可以通用。作战能力平均。差别的只是武器配备的不同而已,因此也没有单一配备部队,就是以弓弩手为主的射生营也会配备上150名的槊兵和刀牌手组合大队,作为近身的掩护。而屯骑和越骑组合中也会搭配少许高机动性的胡骑充当斥候和警戒。

第九章 旅程

    第九章旅程
    作为近卫必须长期伴随皇驾,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也不是个好当的差事,常侍帝侧,自然少不了对应老皇帝的对出身来历的询问,偏偏这位老先生年纪虽大,但毕竟是一代盛君见识无数,精明并不好蒙混过去。还好我还记了一些古代地名,我绞尽脑汁编了一套从小随商队在西域长大,所学师从某个无名老人,近年才归中土的鬼话,好在我因为学业的关系,对这个时代的风貌有所了解,在实在编不下还可以报出一些来顶一阵,再加上我度撰一些当时的西域风俗民情,偶尔问起我的过去,我所幸我还记的一些古代西域的事情,套在身上亦真亦假的应付过去,至于我的言行习惯与他们的差异,也以自小成长的环境不同,也就容易说的过去,至于来历,我的说辞是我自小由无名老人随商队展转于西域各地,所学都是出自这一位不肯具名的老先生教授,直近年才恩师亡故才承命回到中原,(见许多小说里的烂套路)半年多前被抓差从军守卫潼关,成了哥舒元帅的部下。老皇帝信了多少那不得而知了。反正是没有再过问了。期间虽然是在逃难皇帝身边要学的东西还是不少。包括学会把头发留长,然后象其他弱冠之年的人一样在头上结起来,各种朝礼官数等等,至少可以免的和这个时代的人差别太大,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更大的麻烦还在或头,那些拖儿带女的大臣宗室足足有几千号人,老弱妇孺一大堆,带着他们根本走不快,每天只能行进不到三十里,遇敌接战来累赘不说,还跟惊惶的鸭子一样乱跑成一片,不仅影响士气还尽扯自己人的后腿。可是偏偏这位皇帝偏偏突然良心大发,爱惜臣下,下令一个都不能少,能动的就不能丢下不管,害我有时一天内要挡好几次追兵,累计下来死伤虽然少但累计也是相当可观的负担。虽然现在口粮尚不成问题,而经过兵变后那些大老爷也老实了许多,但还是整天还是麻烦不断;动不动就以年老多病为由哼哼叽叽,嫌七嫌八,要求这要求那。烦不胜烦,有时也同情起陈玄礼来,恨不得再发动一场兵变,把这些碍手碍脚家伙都宰了清净。而那些拼凑起来的来自不同系统军兵,也是个麻烦,随着外敌的危险缓解开始闹出摩擦来。害的我要到处弹压树立权威。还有那些女眷因逃的太匆忙没带多少行装,天气炎热,那些薄薄的露肩束胸夏衫长裙根本挡不住里面的春光,在加上奔波之累,汗津津把玲珑曼妙的身材明显更加沟划出来,更是要命的诱惑,让人忍不住有犯罪的冲动,不得不要预防一些把持不住的家伙去骚扰那些女眷。可谓是麻烦不断(皇帝常常找我伴驾的一个重要原因居然是对我那日做的诸如羊羹玉黍浓粥之类手艺念念不忘,指定我去做菜,后来我把手艺传给上膳监的家伙才免了这麻烦差事)。正好需要拌驾我有了借口,于是常常把队伍整编,粮草配给这些烦心事全推给韦韬那小子全权负责,谁叫他老爹韦见素刚补了死鬼杨国忠的缺,副相左仆射转正升授中书令同平章事,他自己也老往某位家有女初长成的老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