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第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返第三帝国-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弗雷德,只要能跟你在一起我就知足了,别再赶我走了。不会,我再也不会让你离开我了,接下来我俩又是激情拥吻。
一走进大厅,等候我多时的古德里安将军激动地起身相迎,我俩先是热烈地拥抱继而又是互握住手不愿松开,虽是头次见面但我对古德里安一直是心存仰慕的。抛弃掉所有的政治方面的因素、立场和观点,与维尔纳一样我还是单从军事角度来评价古德里安的。
用一个军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应承认从他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军人素质,令人不可不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产生钦佩。他在二战德军装甲部队广大官兵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指挥官,具有历史上一般著名将领普遍拥有的优秀品质。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及时找到对对手发动攻击的有利时机,从而使对手措手不及。作为一个新的作战理论的创立者,古德里安是幸运的,他不但能建立一支新型的部队,而且还能有机会在战争中实施自己的理论。
作为后来被军事历史学家和各国军人公认的“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因其刚烈的性格在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建设和战术运用上多次与希特勒发生冲突。身为战术家的他是永远不能理解希特勒头脑中出现的各种奇思怪想,但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如果希特勒按照他的设想实施德军的军事行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恐怕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在他的个性和思想的影响下,终其一生,也是得意的少,失意的多。所以当他的一些部下都已晋升元帅时,古德里安却始终停留在一级陆军上将军衔直至二战结束。对于古德里安来说,作为一名将领的成功与其说是他在战争实践中的价值,还不如说他在战争史上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因为他创立了一种适应时代行之有效的作战理论,这种思想传给了后人,并深深影响了后人。
将军,牢您久候了,深感歉疚,请您原谅。我诚恳地向古德里安表达着歉意,温特,您与贝宁希丝久别重逢,我一大早就跑来打扰搅了你俩的好梦,深感歉意的应该是我才对。将军,用过早餐了吗?我关心地问着古德里安。得知您昨天从弗赖堡被元首召回柏林,昨夜因家事缠身无暇参加元首为您举办的酒会,所以今天一大早我就登门叩访,还未来得及用早餐。听说古德里安尚未用餐,我立即吩咐施托普马上下去安排,我和他在大厅沙发上坐下后,我伸手掏出烟盒打开让着他。(怪不得,清早在床头摸不着它,原来,昨夜酒醉的我把它落在军装口袋里根本没有拿出来。还差点把贝宁希丝当作别的女人,闹出笑话来)。
将军,您急着见我有什么要事吗?我恭敬地问着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对我轻摆着手说道:温特,您现在不在是克拉普尼茨装甲兵学校里的那个少尉学员了,您现在是第五装甲集群的司令官与我是同僚,您完全不用像过去那样对我,现在我们是朋友。可他永远都是您的学生,将军。正从二楼走下来的贝宁希丝接口说道,一见是贝宁希丝下来了,我陪古德里安站起身来,古德里安接住贝宁希丝伸出的右手至唇边一吻后说:贝宁希丝夫人,好久不见了,您越来越漂亮了,谢谢您的夸奖,将军。您的夫人和孩子们都好吗?承蒙挂念,他们都很好。
贝宁希丝,将军还没用早餐,我让施托普去吩咐厨房做了,你在过去看看让他们弄丰盛点。好的,古德里安将军,到了这里您不必拘礼,您和弗雷德谈你们的事吧,我去厨房转转。贝宁希丝说完施礼后走出了大厅,目送走贝宁希丝后古德里安和我重落座交谈。温特,您在第五装甲集群闹地震的事维尔纳都告诉我了,我对您的新战术很感兴趣,我在您的新战术里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您不仅仅是改写了我过去提出并行之有效的坦克闪击战术理论,而且还有所升华。另外我还发现,在您的新战术里完全放弃了坦克部队是以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高速楔入式作战为主的原则。
由过去的配合掩护步兵作战,改为机械化步兵伴随掩护坦克作战,再配以空、地火力支援进行空、地一体的立体化推进。温特,您跟我说实话,您这套战术是不是针对苏联的。不愧是叱咤风云久立戎马的一代名将,一语中的,既被他看破个中玄机我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了,正好趁此机会探其口风:将军,您我师生一场我对您就实话相告吧,元首此次召我回来,令我赴苏联考察斯大林的战争潜力,为对苏作战做准备。“嘶”,古德里安听后到吸一口冷气:可见,我所有的担心都是不无道理的,就目前装甲部队的数量、质量和人员素质怎能胜任未来的战斗。
比这更糟糕的是,悬而未决的巴尔干问题不彻底解决,怎能轻率作此抉择。我很清楚古德里安指的是什么,位于中欧和德国东南方向的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希特勒自占领东欧、西欧以及北欧的多个国家后,若想继续扩张第三帝国的领土吞并苏联实现独霸欧洲的梦想,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必须保证巴尔干半岛成为他入侵苏联的能源基地及部队集结地。(二战期间,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以700万吨的年产量支撑着第三帝国的战争命脉)。
实际上这个多山的,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和一小部分土尔其在内的巴尔干半岛,作为东西方的桥梁及缓冲区,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它荒凉的地表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铬合金、锰、铜等用于制造武器的矿藏。希特勒在其执政初期就着手加强与巴尔干国家的联系,他一直致力于对这个他称之为“欧洲的东部防线”的地区的经济控制。这样做,符合德国长期以来把巴尔干地区作为其领土扩张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的政策。如果说希特勒比他的前任更加看重这一点的话,那是他决心让德国即使在战时遭封锁的时候也能够拥有自己的海外能源基地。
毕竟,一旦他发动对苏联的战争,这个地区将为德国人的入侵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材料。我知道,希特勒现在还暂时没有打算立刻侵占巴尔干地区,但是这一地区必须为第三帝国提供稳妥的保证和响应。可是在1940年夏天巴尔干半岛地区出现的危机,使希特勒极其不满大为光火。
首先苏联于6月26日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要求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入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此外还要求向它移交北布科维纳。如果罗马尼亚想避免它完全无力进行的战争,(罗马尼亚比六个月前的芬兰还要无力进行这场战争)。
那么除了屈服于苏联的武力外没有别的选择,这时,希特勒一直在竭力避免在巴尔干半岛发生危机,因为那会促使苏联在德国还未做好入侵苏联的准备之前就向这个地区出兵,当苏联要求罗马尼亚割让大部分人口是乌克兰人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时,德国正全身心于西方战局无暇他顾。斯大林做了一件让希特勒不愿意,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使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斯大林是骗子,背信弃义。虽然,1939年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已经确认了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占有权,但他担心苏联进一步的领土要求预示着它想向西扩张其势力范围。
并威胁到德国在罗马尼亚的珍贵石油供给,尽管如此,希特勒最后还是拒绝了罗马尼亚的救援请求,在他的侵苏战争计划尚未准备充分之前,他还不想过早的和苏联人摊牌,6月28日,根据事先达成的“和平协定”苏联红军越过了罗马尼亚割让的两县边界。两个月后,受苏联成功获得罗马尼亚土地的先例鼓舞,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也先后提出,收回一战结束时作为战败国的一方被划给当时战胜国一方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在希特勒的直接授意下,德国外长里宾特洛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主持召开了史称“维也纳仲裁”的会议。
事实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这三个国家的代表被召集来,并不是商讨如何解决争端,而是被要求在德国事先拟订好的协议上签字,协议签订后,虽然使得罗马尼亚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匈牙利,南多布罗割让给了保加利亚,避免了希特勒所极力避免的三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但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苏德关系的迅速冷淡,斯大林轻易地看出了希特勒对苏联在巴尔干地区进行扩张的抵制。而巴尔干地区的最后一个中立国南斯拉夫在德国的军事威胁、政治利诱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与3月23日在德、意、日三国联盟条约上签了字,成为了德国的附庸。巴尔干地区在1940年春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随着德国的侵略步伐最终演变成了一个稍有火星即能引燃的火药桶,其中尤以南斯拉夫的民族抗议运动风起云涌,导致其国内种族关系异常紧张,随时有引发叛乱的可能。另外,不惧怕希特勒强权政治和军事讹诈的希腊在英国的支持下,决心抵抗德国的入侵。一时间,股股暗流交替冲撞在1940年8月的柏林,它终将在希特勒的心中汇集成一个顶点后而势不可挡的迸发出来。
弗雷德。。。,古德里安挥手制止住贝宁希丝唤醒沉思中的我:夫人,别打搅他,我想在他心里,可能正在做出某种抉择。古德里安的话我听见了:将军,您说的不错,我是在考虑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您是说元首让您去苏联的这件事吗?是的,将军。本来我还在犹豫之中,可现在我通过对国际和国内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综合分析,我认为此行非常有必要。(我忽然明白了,亲自去掌握了解,将要与之展开一场残酷厮杀国度的第一手情报资料,对我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但获得的情报我只会有选择的交给希特勒,至于下一步该怎么走?只能走着瞧了。看看现在这纷乱繁杂的世界,要想避开它还真他妈难。除非死了就一了百了啦,活着就要抗争下去。)
早餐后,我与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