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血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朝鲜血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中国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苏联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了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而美国人则始终相信苏联是真正的幕后指示者。美国的国防军费开支在战后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针对苏联。西方阵营也开始联合对抗苏联。
日本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台湾
对当时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而言,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国的参战使得美国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台湾重新纳入防御体系,杜鲁门总统派遣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宣布台海中立化,阻止了中国共产党渡海攻台及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企图。有史家称韩战为“国民党的西安事变”,挽救了国民党的危局。
'编辑本段'朝鲜战争大事记
1950年
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入侵韩国。
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军事介入台湾海峡。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克韩国首都汉城(即首尔)。
7月5日,联合国军参战。
9月15日,联合国军仁川登陆。
9月25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过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
9月28日,联合国军收复汉城。
9月30日,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
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
10月19日,联合国军攻克朝鲜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10月27日-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云山战役)。
10月31日-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占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清长战役)。
1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占平壤。
12月15日,联合国军撤至三八线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1951年
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占汉城。
3月15日,联合国军第二次收复汉城。
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
6月23日,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7月10日,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8月18日-9月18日,联合国军发动夏季攻势。
8月22日,谈判中断。
9月29日-10月22日,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
10月15日,美军攻占“伤心岭”。
10月25日,停战谈判恢复。
1952年
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指控联合国军使用细菌武器,美国政府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的由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调查此控诉的决议草案遭苏联使用否决权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政府均拒绝接受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进行调查的建议。
5月7日,巨济岛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离任,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10月8日,停战谈判中断。
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
1953年
5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6月8日,双方就战俘安排达成协议。
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7月19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暂停。
1958年
2月19日,中朝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年内全部撤出朝鲜的联合声明。
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
0月22日,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等率领下启程返国。
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至今美军也没从韩国撤离。
1961年
7月11日,周恩来和金日成在北京签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是军事互助。条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另外该条约第四条对中朝任何一方的独立自主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双方协商与共同利益有关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
9月10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生效。
该条约在未经双方就修改或者终止问题达成协议以前,将一直有效。
。。。。。。。。。。。。。。。。。。。。。。。。。。。。。。。。。。。。。。。。。。。。。。。。。。。。。。。。。。。。。。。。。。。。。。。。。。。。。。。。。。。。。。。。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朝鲜战争中的美式坦克资料
更新时间2009…7…30 7:41:40  字数:11902

 美国M24“霞飞”轻型坦克1943年3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卡迪拉克分公司开始研制M24轻型坦克,当年10月研制出样车——T24坦克。1944年4月,T24坦克样车定型,称为M24轻型坦克,并以美国陆军阿德纳·R·霞飞将军的名字命名,通称为“霞飞”(Chaffee)坦克。
霞飞(AdnaRomanzaChaffee;Jr。;1884~1941)1914年在第7骑兵团服役。1915~1916年在西点军校战略部任教,后调往参谋部。1917~1918年先后任第81师师长副官、代理参谋长。1918年在法国参谋学院学习、任教,先后任第4集团军第81师、第7集团军、第3集团军作战指挥部助理指挥官。1919年回国任第4集团军参谋部情报官。1921年任第1骑兵师作战指挥部指挥官。1924~1925年在陆军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第3骑兵团服役。1927年在陆军参谋部作战指挥与训练处任职,1931年任第1机械化骑兵团执行官。1934年回参谋部任预算与立法计划处主任。1938年任第1机械化骑兵团团长。同年晋升为准将,指挥第1骑兵旅。1940年为美国装甲兵部队第一任总司令,并晋升为陆军少将。
M24轻型坦克从1944年4月开始试生产,到1945年5月,卡迪拉克汽车分公司和马塞-哈里斯公司共生产了4070辆。该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的轻型坦克,其机动性也可与二战中的同类坦克媲美。M24轻型坦克从194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编入美军驻欧洲的先头部队,曾参加了莱茵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军外,奥地利、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也都使用了M24轻型坦克。该坦克参加了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印巴冲突等。此外,中国国民党军队中也有过此种坦克。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美国人立即扶植蒋介石,将大量坦克慷慨地送给了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装备了美国的M5A1、M24“霞飞”坦克等。美国顾问认为,用M24坦克对付缺少重武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了。至1947年,国民党装甲兵已有1722辆各型坦克,编成1个装甲师、6个坦克旅、4个战车群、1个战车团、1个战车营和18个战车连。在同人民解放军交手初期,M24坦克也发过一阵横威。但随着全国战场形势的变化,M24也厄运难逃。在淮海战场上,M24坦克力不从心,彻底露出败相。在姚庄的阻击阵地上,M24坦克的履带里被插进了爆破筒,履带被炸断了,坦克瘫痪了;天线被拔掉,坦克聋了;了望镜被砸烂,坦克瞎了。在西姚庄阻击阵地,人民解放军抱着一捆捆燃烧的高粱秸猛追着坦克,坦克排出的废气被点燃了,发动机燃烧了,一辆辆坦克被大火包围,烧成了一堆堆废铁。
M24轻型坦克为传统的三人炮塔式坦克,车内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战斗全重18。37吨,乘员5人,即车长、炮长、装填手、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车长(炮向前)5。486米,车宽2。95米,车高(至指挥塔顶)2。46米。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副驾驶员(兼机电员和前机枪手)位于右侧,他们各有1扇拨转式舱门和1具潜望镜,并设有安全门。车首上倾斜装甲板中部开有1个六边形窗口,装有1块活动盖板,盖板打开后,便于检修车辆转向机构。窗口右边装1挺前机枪。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炮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右侧,每人各有1扇可向前开启的舱门。车长指挥塔为固定式,其顶舱可旋转,上边装有6具观察镜和1具潜望镜。炮塔内有1个备用座椅,供部队指挥官使用。炮塔顶后部装有1挺高射机枪,炮塔正中央装有1门火炮,火炮右侧有1挺并列机枪。
主要武器是1门M6型75毫米火炮,采用单肉身管、半自动横楔式炮闩及同心式反后坐装置。后坐装置与炮管同心安装在一起,除具有驻腿退作用外,还起倒向作用。火炮可发射被帽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48发。其中穿甲弹的初速为860米/秒。火炮装有电击发和手击发两种装置。火控系统包括炮塔的电液操纵和手操纵方向机、陀螺仪式火炮稳定器、观瞄装置、象限仪和方位仪等。火炮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10~+15度。辅助武器有1挺M2型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1919型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相同型号的前机枪,12。7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440发;7。62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3750发。
发动机为2台“卡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4冲程汽油机,位于车体后部,在转速3400转/分时,每台发动机的功率为80。85千瓦。每台发动机的动力分别经液力耦合器、行星变速箱传至位于车体前部的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