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血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朝鲜血战-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要接近地,协同或支援步兵进行反冲击,以相互掩护逐次迟滞我军追击。突出包围后,则担任后卫警戒。有时在隘路品弃置经过破坏的重、中型坦克,以阻塞道路阻挠我军追击。美军此种运用方式是很有效的,造成了缺少反坦克火力的我军顺利完成包围后,却无法啃下包围圈中的“硬核桃”而且无力罅其突围的局面。第二次战役中,我军通过漂亮的战役迂回包围,在东西两线均合围了敌大股部队,但敌人虽受重创,还是有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突围,未能全歼。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我军形成了对十几股敌人的包围,多者1个团,少则2个连,但大多数敌人在坦克掩护下突围逃跑。可以这样说,美军反围攻战役中的首要功臣即是坦克。美军在阵地战时期的坦克运用上,除了在1951年秋曾运用过的所谓“坦克劈入战”外,大多数时间较为乏味。大多用于组成预备队,进行破坏射击和作为随伴火炮支援步兵戟。在1951年的“秋季攻势”中,美军广泛采用了以坦克从翼侧和向志愿军实施浅近纵深的战术包围作法。其使用方式为,以少数坦克掩护步兵从正面牵制我军,以多数坦克沿山谷或通往我阵地侧后的道路实施迂回。迂回距离多在2-7公里。迂回的主要目的是:割裂我军防御阵地、孤立我国支撑点;以坦克炮火摧毁我军阵地侧后工事,破坏我指挥所、观察所和通信设备。其兵力多为一个坦克连,至多1个坦克营。遭我军数次打击后,开始以坦克搭载步兵和工兵进行迂回。但是到了1952年春,我军加强对坦克防御后,即不再使用这种战术了。
志愿军运动战时期的反坦克作战
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的4个军,由于准备时间长,进行了一定的反坦克教育活动。其中只有42军利用东北军区配发的2辆坦克,进行了实物教学。确定了反坦克的方法,即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以炸药包和爆破筒炸坦克履带效果最好,连级单位可组成若干反坦克小组专门打坦克,主力则用于对付坦克后面的步兵。其它各军没有坦克,只进行了一定的抽象的理论教学。部分仓促入朝的军,甚至没有进行任何反坦克作战训练。
【志愿军的反坦克战】
整个运动战期间,志愿军严重缺乏反坦克部队和反坦克武器。第四次战役以前,无专门的反坦克部队,全靠步兵进行反坦克作战。第五次战役中入朝的坦克部队未及参战,反坦克歼击炮兵(4个团96门炮)也多未及使用。这造成了志愿军反坦克作战的极端困难,极大的影响了我军的战斗进行。
【志愿军重要的反坦克武器90火箭筒】
志愿军在运动战阶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步兵分队的火箭筒、地雷、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等,这些武器中除了火箭筒有一定的射程外,其它的绝大多数武器都需要人员进行埋设或投放。这使得志愿军反坦克手在作战中大多具有敢死队的色彩。志愿军使用最普遍的反坦克武器,恐怕就是各种手榴弹了。这些手榴弹包括支坦克手榴弹,反坦克手雷和普通手榴弹。其中反坦克手榴弹和反坦克手雷是专用反坦克武器,对坦克效力较好,命中有效部位一枚即可击毁,普通手榴弹则不行,除非打开舱盖投入车内,否则对装甲基本没有效果。所以,普通手榴弹大多以数枚捆在一起作集束手榴弹使用,主要用来炸坦克履带和发动机散热窗。在使用手榴弹反坦克时,就极为重视反坦克小组的隐蔽并实施突然打击。投掷反坦克手雷的距离以6-8米较好,这一距离易于击中目标,又利于击中后,连投几枚将其彻底击毁。距离过远则命中率低,距离过近则容易遭反坦克手榴弹弹片误伤和遭敌坦克冲撞。投掷反坦克手榴弹的爆破点,选在油箱和发动机散热窗最易奏效。志愿军装备的火箭筒数量很少,运动战时期每个步兵营只有3具,整个步兵军才有81具。志愿军装备的火箭筒主要有两种,分别为60毫米口径和90毫米口径。60毫米火箭有效射击距离为50-70米,只能打轻型坦克和汽车,对中型坦克效力不足,90毫米火箭即美制M20式88。9毫米火箭筒和我国根本其仿制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有效射程300米,在100米内效果最好。90火箭筒是我志愿军步兵分队中最有效和反坦克武器之一,并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地雷在防御作战中,对防坦克起了重要作用。如65军194师击毁美军15辆坦克,其中12辆是被地雷炸毁的。但埋设地雷,应注重伪装和以兵力、火力加以排斥。因为美军工作器材先进,技术熟练,有很强的探、排雷能力。比如,39军1951年4月在原川里附近公路上埋设40余枚地雷,结果悉数被美军工兵排除。志愿军另一种重要的反坦克武器是炸药、爆破筒等爆破器材。炸药最初用于向敌坦克上放置进行爆破,但效果不好。因为还没等引爆,许多炸药包被震下,起不到破坏作用。后来根据经验,改取以5-10公斤的炸药包在敌坦克必经之路埋设的办法,效果很好,甚至比埋设地雷作用更大,因为炸药包比地雷更难以探测。使用爆破筒反坦克,主要采取其插入坦克履带内的方式。最初部队缺少经验,以单根爆破筒进行爆破,威力过小,很难对敌坦克构成威胁。后来采取3-4根爆破筒捆成一束进行爆破,才取得一定效果。在第五次战役第三阶段,志愿军各种火炮都参加了反坦克作战。其中,反坦克炮对遏制敌坦克快速突进,发挥了较大作用。甚至还使用过日本制造的92式70毫米步兵炮打坦克,志愿军在没有其他反坦克武器的条件下,尽管作用不大,也只好采用。此外,志愿军还采用过以高射机枪和轻重机枪射击坦克油箱部位的作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志愿军在防御作战中,广泛采用反坦克出门在外,阻滞坦克快速突进并降低了其坦克炮射击威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志愿军步兵反坦克作战的作战编组,一般以步兵营连为单位,编组反坦克班或反坦克小组。反坦克班一般在12人左右,反坦克小组编3-4人。反坦克小组内有1人持步机枪执行掩护任务,防止坦克乘员打开舱盖向我反坦克手射击、投弹或在坦克被击毁后负责消灭弃车逃命的敌坦克乘员。另外2-3人则持反坦克手榴弹或火箭筒等,执行打坦克任务。
运动战阶段在与敌坦克频繁作战中,志愿军逐渐形成了适应自身意志力特点的反坦克战术。首先是需要切断坦克与步兵的联系。美军的进攻多数情况下是步、坦、空协同,步兵和坦克是实施进攻的基本力量。志愿军反坦克班组在作战时,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必须将伴随坦克进攻的敌步兵消灭或隔离。这样就使敌进攻力量失去了平衡,有利于我对其各个击破。美军步兵战斗精神较差,受到打击后很容易退却逃跑,这为我军采取这一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美军坦克数量不多,伴随步兵较少时(几辆坦克,1-2个步兵排),志愿军反坦克班组利用自身编成内的步机枪或冲锋枪火力在反坦克的同时,压制和打击美军步兵。在美军坦克数量较多,伴随步兵也较多时,志愿军则利用步兵营、连火力切断其坦克与步兵的联系,掩护反坦克班级进行反坦克作战。切断敌步坦联系,是当时我军反坦克作战的基本原则。由于使用的武器装备的限制,志愿军基本上是以近战手段打击敌人坦克。一般使用坦克爆破器材时,作战距离在10米以内,这样既利用坦克的火力死角又能充分发挥爆破器材的作用。我军使用火箭筒反坦克的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较欠缺,又受到弹药的限制,为提高命中率也大大压缩开火距离,一般在100米内射击。朝鲜地形的限制,使美军坦克只能沿狭窄的道路鱼贯前进,而不能展开为横队或楔形队形。志愿军充分利用这一点,采取拦头打后的战术手段。首先将打头的坦克击毁将其道路阻塞,然后集中火力或分组对后面的坦克进行各个歼灭。志愿军在反坦克作战中,十分注意利用地形条件。运动战阶段志愿军步兵在反坦克作战时,一般是将战场选在两山之间,或一面是山一面是水的敌坦克必经之路。利用既不利于坦克观察双必须减速前进,同时有利于隐蔽自身的公路拐角处,隐蔽待伏。等敌坦克减速时,予以突然打击。
以上的打法实际上并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通过一段时间的作战,志愿军取得了相当的战果。在运动战阶段,共读击毁击伤敌坦克348辆,缴获敌坦克187辆,另外毁伤、缴获敌装甲车77辆,打坦克的技战术水平和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战例1: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进程中,志愿军40军118师352团6连1排于院里地区侠下站西北与美第2师所属的1个步兵排和5辆坦克展开激烈战术。这支美军小部队是用来迟滞我军前进的后卫部队。6连1排作为尖兵排奉命消灭这支美军后卫部队。该在行进途中编组了反坦克小组。该小组由1班长、3班副和两名战士组成,由副排长率领,并加强1个机枪组(3人),配备轻机枪1挺、冲锋枪、步枪各2支、卡宾枪1支,携带日制磁性破甲备4个(此种破甲雷利用磁性,在距坦克10米处即可吸住,每发必中,很受部队欢迎),另外每人携带手榴弹4枚。该排行进到侠下站北山后,发现正面山坡及左侧沟口有敌坦克5辆,步兵30余人。此时,6连主力亦到达侠下站北山东侧。带领反坦克小组的副排长下令首先歼灭敌步兵,以孤立坦克。反坦克小组和机枪级突然开火,当场毙伤敌20余人。这时,美军坦克开始一面射击,一面逃跑。3班副班长勇猛扑向位于沟口的坦克,将磁性雷投在坦克上将其炸毁。接着,1班长和另一名战士绕到另2辆坦克侧后,将其炸毁。这里,右侧1辆坦克以机枪和向我射击,1班长中弹牺牲,3班副班长重伤。该坦克随即被我1战士炸毁。此时,反坦克小组的磁性雷已经用完。副排长携带2个破甲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