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血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朝鲜血战-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M4后期型号换装76mm火炮,在914米距离上击穿88mm/30°钢板,火力有了很大提高,比苏联T34/85略优。不过应付虎豹仍然乏力。英国人较有预见性,将17磅炮装在谢尔曼上,改装成了萤火虫式坦克,才有了远距离击毁德军坦克的能力。
二、防护对比:
早期谢尔曼坦克正面装甲厚51mm,56°倾斜。侧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装甲厚76。2mm。后期谢尔曼坦克正面装甲厚63。5mm,47°倾斜。侧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装甲厚89mm。早期型号高2。74米,后期型号高2。97米。
另外和德国人的坦克一样谢尔曼坦克的也装备汽油发动机,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这个弊病使早期型号谢尔曼坦克获得了“朗森打火机”的绰号,因为这个打火机的广告词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美军第3装甲师登陆诺曼底时拥有232辆谢尔曼坦克,到战争结束,这个师共有648辆谢尔曼被击毁报废,另有700辆被击伤,修复以后重上战场,战损率高达580%。诺曼底战役中,美军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57辆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阿登战役前夕,美军装甲师的伤亡如此惨重,出现了没有足够的坦克兵装备坦克的局面,许多仓促上阵的坦克只有3个乘员,而不是规定的5人。
三、机动能力:
但除此之外的机动性,谢尔曼坦克还是相当不错的,从大量的德军“虎”、“豹”被从侧翼击毁可以看出,除数量巨大外,谢尔曼坦克的机动能力是相当不错的。
但谢尔曼坦克火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军装甲部队的战术思想。二战前夕,欧美各国军队都在探索装甲部队的战术思想,其中只有苏德的装甲战术得到实战检验。
美军装甲战术的始作俑者是当时任地面部队总司令的麦克奈尔中将(LesleyMcNair)。他倡导的装甲战术,其核心是两种坦克的分工协作。美军的主战坦克M4谢尔曼,主要任务是攻击敌军的步兵,而不是攻击坦克。如果谢尔曼坦克遭遇敌方坦克的阻击,应该召唤歼击坦克(TankDestroyer)。歼击坦克的特点是装甲薄,速度快,装备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炮,任务是迅速赶到敌方坦克出没的地点提供火力支援。美军登陆诺曼底时,装甲师和步兵师都装备有M10、M18、和M36三种歼击坦克。
麦克奈尔的战术思想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跟实战差之千里。这种战术思想也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谢尔曼坦克根本不是用来打坦克的,所以没有必要装备反坦克火炮。而歼击坦克实质上就是自行火炮,因此隶属炮兵,组织、训练、指挥体系都和装甲部队泾渭分明。实战证明,本来应该支援步兵的谢尔曼坦克不得不频频对抗德军坦克,而歼击坦克老派不上用场,只好充当野战火炮,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结果二者都是舍长就短。
但是和一般人想象不同,谢尔曼并非一直弱不禁风。谢尔曼坦克的后期型也是很凶悍的。有英国改型的萤火虫(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正面对抗虎豹),据说有一辆曾经一次击毁3辆虎式。美国的M4A3E2JUMBO(巨兽,巨无霸)这种谢尔曼坦克装甲防护很不错,车体正面装甲102毫米(前期型谢尔曼是50毫米),炮塔152毫米,防盾178毫米,连差速器齿轮箱都有148毫米。装甲最厚处比德军虎式(最厚装甲110毫米)、美军潘兴(最厚装甲114毫米)、英军慧星(最厚装甲102毫米)、苏军JS-2(最厚装甲120毫米)都要厚。不愧为巨无霸。在战斗中很难被击毁,是德军在M26出现前最不愿看到的盟军坦克。由于美军准备装备M26坦克,JUMBO在生产了254辆后早早停产。
后来又诞生了一种谢尔曼坦克,M4A3E8。为最后一型的谢尔曼,可以说是其当时杰出之作,各项能力平衡度很好,它在火力、装甲、机动性的平衡提升,完全可以与俄国的T-34/85及德国的豹式比拟。M4A3E8使用了新式的HVSS(这是区分其与普通谢尔曼的显著特征)悬挂系统(水平悬挂系统)。因此M4A3E8又被称为M4A3(76W)(76炮)HVSS。M4A3E8的重量使原本的VVSS悬挂装置(垂直悬挂系统)不堪重负,但新型的HVSS可以让由于增加装甲和改进火炮而变重的M4A3E8在行进间减少晃动,而增宽的履带减轻了对地压强。除了悬挂系统的差别外,M4A3E8还强化了防御力以及制造的生产性,而且E8更采用湿式弹药库,减少引发弹药库诱爆的危险。M4A3E8搭载了76。2毫米炮,为了抵挡76毫米炮的后座力,美军也换装新型的制退器。M4A3E8的主炮76毫米54。5倍径火炮使用高速穿甲弹时可以在2200公尺打穿110毫米以上的垂直装甲。M4A3E8的前方装甲采一体成型,有著很高的防御。它的装甲达到107毫米厚且有一定角度。经过以上改装后,E8总重量达30多吨,不过时速仍然达到45公里。
并且美军具有强大的空中力量,随时准备像狂风一样横扫摧毁地面上的一切,令德军吃尽苦头。制空权可以极大的抵消德军坦克在质量上的优势并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伤亡。再加上谢尔曼坦克拥有出色机动性经常绕到敌军侧后实施攻击,基本可以胜任工作,对替换谢尔曼坦克的需求也就不那么迫切了。
只是由于换装程序与先后的问题,许多部队只能使用中期性甚至初期型谢尔曼直到战争结束,巨大的损失自然不可避免。但后期型的谢尔曼和苏军坦克一样可以给敌人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不比其他中型坦克要差。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美国西点军校教员看朝鲜战争(转载)
更新时间2009…8…31 21:19:06  字数:2509

 记者曾经几次造访过闻名世界的美国西点军校。因为对外界开放参观游览,任何人都可以在开放日去那里游玩。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许可和安排。西点之成为美国东部屈指可数的旅游胜地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曾为美国培育了众多青史留名的军事将才的第一军校。也还因为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幽美。颇似中国的长江小三峡。是一处绝佳的踏青野餐场所。举家出游也好,款待远客也罢,这儿都是上选之地。其中有一次的经历格外的难忘。
在西点校门外的游客接待中心,有一个简介军校今昔的展览。担任讲解的主要是中心的工作人员,偶尔也会有军校的师生前来做义工服务客串讲解的。那天为我们做讲解的,恰恰正是一位现职的军校教员F。这次巧遇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心中疑问的好机会,使我大为兴奋。在讲解之后,我便拖着他问问题。开始明显是出于职业习惯和礼貌,后来则越谈兴致越浓。F相当痛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提的问题主要是围绕着1950年代那场朝鲜战争(也称韩战)的。
问:美国人为何不愿提朝鲜战争?与闹的纷纷扬扬的越南战争相比,真好象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其中有什麽特别的原因吗?
答:对我们美国军人来说,这两场战争的意义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美国军队是在被束缚手脚的情况下打仗。由于惧怕中国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终于打成了一场烂仗。最终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鲜战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尤其,是在对我们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的状况下失利,而且输的很惨。这是我们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不堪回首,不谈也罢。是不难理解的。
问:你为何要直言是失败呢?很多说法都是“始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算是个平局嘛。
答:那是自欺欺人。美国军方从没说过是平局这样的话。南北韩之战的情况可以不谈。我们着重看的是中美两军交手的这一部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美八军的一支先头分队已经抵达鸭绿江边。中美两军的战斗接触是在中朝边境地区展开的,单从地理上讲,始于鸭绿江而终于三八线,胜负之势是不言自明的。没有必要歪曲和掩盖。
问:美军失利的原因究竟是什麽?是指挥失误?还是部队战斗力有问题?
答:两个原因都有。先说部队战斗力。参加韩战的美军部队均非等闲之旅。美八军、陆战一师、骑一师都是美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常胜军。官兵又刚打过二次大战,富有实战经验。装备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种轻重武器。并且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除了第一次战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实在没有什麽其它的借口可找。美军在韩战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战役初期遭受突袭时失利,在中后期的两军对垒攻防中也胜少败多。就只能得出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结论:装备占优的美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表现不如中国军队。
问:战争后期,尤其是第四、五次战役呈现了互有进退的拉锯,或说是趋于平衡的状态。是两军战斗力各有消长的原因吗?
答:与部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更多地反映的是部队的后勤能力问题。李奇微将军接任总司令后,改以攻势防御。使得战役的被动态势有所好转。中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后,拉长的运输线和恶劣的交通条件,加上美国空军的“扼杀战”狂轰烂炸。是延缓中国军队攻势,从尔稳定态势的关键。在中国军队备足粮弹发起攻击时,美军挡不住他们的前进。只是在对方粮弹耗尽时,美军才有机会向前做有限的突进。换句话讲,假如中国军队并不是只有仅能维持一线部队作战一周(即李奇微将军所说的星期攻势)的粮弹,而是有足够一月之用的后勤供应。战争应该早就结束了。
问:再谈谈战役指挥上的得失好吗?
答:这涉及我们的老校友老前辈麦克阿瑟将军。麦将军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是西点军校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也堪称是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