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言。相比之下,主动谎言的危害更小,有时候甚至可以让人从后果上觉得这完全不是一个谎言。但不管怎么说,人可以主动选择谎言,但不可以用“善意”来做幌子说服自己。


◇ 无论如何,不要习惯性撒谎。在西方的漫画和笑话里,常常对政客进行讽刺,尤其是对政客的诚信进行讽刺。很多笑话最后的包袱和笑点都在于:政客无论说什么,哪怕是在根本不值得撒谎的问题上,也会给人造成“这是谎言”的感觉。不去讨论政客本身的素质问题,单就这种“习惯性撒谎”的结果和成因,也会给人的自身带来很大的心理问题。


对于习惯性撒谎,要学会去分析它的成瘾。有人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在碰到某些和自己相关的问题时,忍不住就会撒谎。对于这类谎言,人应该自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让我如此敏感”,然后找寻记忆中关于此类谎言或其所涉及问题的根源,通过解决问题,来避免习惯性撒谎。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习惯性撒谎也很常见,就是“引导性谎言”。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前面所说的通过暗示而产生的谎言。这类谎言通常是因为外界某种刺激的引导,或是我们内心关于某类事情的渴望(比如小时候渴望去游乐园玩,长大后很可能就伪造出一个关于在游乐园畅游的谎言,而且自己坚信不疑),又或者是别人对我们的某种期待(父母期待我们学习成绩好,所以现在当别人问及自己儿时考试成绩时,很多人都会伪造一个谎言出来)。对于如此种种,其实解决方法都很简单:努力澄清真相,然后坚信自己的记忆。毕竟,伪造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成绩不算什么大事,也不会有什么坏影响。只要在内心深处不给它扣上“谎言”的帽子,它就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矛盾”这个词,不仅仅应用于那个卖矛和卖盾的人身上,也广泛应用于我们自身。


那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尤其是,该如何认识到那些不被自己所接受的个性特质呢?


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那些自己强烈厌恶的一面。然后想想看,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特质如此不接受?是不是因为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特质,而这种特质又是自己非常不喜欢的?这种方法说来简单,但确实很多人平时疏于察觉,而且它在最开始操作的初期,会遇到自身很大的阻抗。


当你把这些原本忽视的特质重新纳入思考轨道中时,实际上就是让那些被社会规范所局限的特质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当然,那些人性中的脆弱,比如说贪婪、忌妒等等,没必要让它肆意妄为;但是那些单纯被局限的部分,例如敏感、仁慈、多愁善感等等,却未必是什么坏事。像这种特质,我们就要从内心深处把它们捡回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个体。


如果把这个过程推而广之,那还可以从其他三个方面来认清自己。


第一个方面是在观察自己阴暗面的同时,分清那些阻碍认清自己的“阻抗”究竟来源于什么。是源自单纯对社会规范依从后得到的肯定?还是源自自己曾经某次挨的数落?又或者是,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好像就是脾气禀性使然?


不管怎么说,找到“阻抗”,然后尽力一点点地在不惊动阻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对它进行改变,这是对整合矛盾自我认识的前提。


第二个方面则是收回投射在外的情绪。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察觉的问题。因为投射,所以这些情绪已经被赋予了其他的名号。比如懒惰,当投射在外的时候,我们会想到的只是“某某的懒惰”,而不是“自己的懒惰”。这样下来,我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存在着懒惰的问题。


在这些情绪中,要特别提出的是“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无论在自身感觉中还是在社会评价里都不太好的负面情绪,所以人会忍不住将愤怒隐藏起来或投射出去。在面临某些会激怒我们的事情时,常常会“迁怒”,或者把内心深处潜藏的愤怒外显为“抹稀泥”。比如当自己很忙碌的时候,忽然遇到别人向自己诉苦求助。从礼貌上大家都知道,应该听对方讲完,然后再婉拒。但因为投射和隐藏了“愤怒”,所以人们常常会将这种问题“正常化”,用水波不兴的语气对对方说:“唔,这个很正常。不用太担心啦。其他还有什么干扰你的事吗?”而对方则往往会说:“啊,没什么了。”于是,自己被打扰的愤怒就因为这个而被隐藏了起来。


第三个方面是承认。要想整合矛盾的自我,其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承认。承认自己是矛盾的,承认自己身上优点与不足同时存在,承认自己会像个有强迫症的清洁工那样把所有不被自己接纳的情绪统统扫到别人家的院子里。
 
 
 在进行心理调适的治疗方法中,有些需要外界的强力干预,有些则是自己内心认识的慢慢改变。而整合矛盾自我,更倾向于后者。对于整合过程而言,认识到了这些矛盾,承认它们的存在,就是最有效的治疗。


老子说:“自知者智,知人者明。”近年来非常流行的EQ(情商)测试就是帮助人觉察自己、整合矛盾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EQ测试,人们往往可以觉察自己被理性所压抑住的感性一面,进一步觉察自己情感的变化,体会自己面对不同情况时的感觉。而通过这样的觉察,人才可以逐渐变得完善、统和。


芦 淼 告 诉 你


那些对自己没觉察的人是病态的。那些只愿意看到自己好的一面的人是病态的。作为复杂的人类个体,如果没有办法兼顾两面,就总好像在生命中缺了些什么。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隐藏在自己的无意识中。


活在镜子中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德国诗人 歌德


曾经,我听过一个朋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家中的真实故事:


家里新装修房子,为了方便,我买了块大大的穿衣镜,挂在墙上,显得锃光瓦亮。


可妻子回家后看了却大为生气,逼我去商店把镜子换掉。问起原因,她说:这种镜子不好,你要买那种照起来显瘦的镜子。


镜子还能显瘦?显瘦的还是镜子?我百般不解,于是小心翼翼地说:咱家里可没打算开游乐园,买哈哈镜做什么?


妻子却说我老土,她说,这是现在的流行趋势。买衣服要显瘦,买镜子当然也要显瘦。那种照起来实打实的镜子,现在都砸在店里,一堆一堆的没人买。


我仍然犹豫,问:自打铜镜那年代,镜子就讲究要纤毫毕现。一个照起来和真人不一样的镜子,有什么用?要是那样,干吗不干脆在门口挂张蒙娜丽莎?


她说:这种镜子早上临出门前照一下,一天都有好心情。


我无语。人家都把“心情”这种主观命题搬出来了,我还能说什么?


于是我只得费力又把镜子拆下来,扛着跑回玻璃店。店员见怪不怪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不必在乎自己究竟是什么样,你只要关心自己在别人眼里看起来什么样。


人的自我,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我们或者变成狼孩,或者变成猴子。不管怎么说,都很难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鲁滨孙就算漂流上了荒岛,也一定要找一只鹦鹉陪他说话,不然恐怕年深日久,他也会忘记自己是个人。


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人叫詹姆斯,他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他说,人们有能力把自己当做一个与己无关的客体,然后在对这种特殊客体的观察中,发现和完善自我。换句话说,我是谁?谁是我?要认清自己,首先就要把自己当成一个陌生人。
 
 
 朋友的故事并没有完:


那天回家,我拿着新镜子对妻子说:镜子可以给你,但你要记住两件事:


第一,你的身材看起来并不像镜子里的那样好。镜子给你的消息是错的。你可以自我满足和陶醉一下,但一定要记住自己真实的样子,记住你其实还有点儿胖,肚子上还是有“救生圈”的。


第二,你虽说胖,但也没太胖。所以如果有人攻击你的体重,要记得回击。


镜子和其他人的相似之处就在于,我们都希望从中看到真实。无论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恶意的诋毁,都难免让我们对自己有不实的认识。于是那天晚上,朋友的妻子对他说:你还是去把原来的镜子换回来吧。


芦 淼 告 诉 你


一个人永远没办法仅靠闭门苦思就能勾勒出自己的真实模样。而且,人其实也并不在乎自己的真正模样。只要能够在别人眼中看起来还不错,自己也就满意了。人会企图通过互动来寻找自我,再从别人的反馈中澄清自我。但要记得,其实所有的自我形象都是有误差的。


激活你的“自尊体系”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著名教育家 斯特娜夫人


年轻人常常会判断不出自己的价值。自尊或是自信这个说了多少年的词,对于他们仍然像是条藏在深海里的游鱼那样捉摸不定。


不信?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价值是多少?”


相信人们对此会有无数多的答案。若是去问个陌生人,可能答案的品种还更多些——他们会说“这关你啥事”,或是说“怎么也得值一大笔钱吧”。这些话空洞而又无力,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


如果这个问题是问自己的,恐怕我们的估算会更低。我们常常把自己放在同其他人的比较里,任由旁人的光环把我们淹没。所以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们的回答可能是:“不太多,估计也就值个几十万”。这时,我们常常把自己这辈子所能挣到的所有工资和外快加上,再打个九折。


人们常常习惯于用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与他的月薪多少,或是职业、地位等外在表现基本上毫无关系。一个人的价值或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