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义的堕落则成为人类现实社会最为迫切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基于物质欲望而产生的人间罪恶比比皆是。对于证券交易指数,看了只会是一时的安慰或是徒添烦恼,不看反而可能是一种解脱。在欧洲,人类已经出现了一股向自然回归而轻视物质的潮流,这似乎是某种启示,预示我们将有可能以另外的一种生存与思考方式来面对未来世界。
然而仅仅看到我们所看到的是不足以解释宇宙世界的。就在人类文明发祥之初,先哲们对于他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就提出了质疑,并对人类在所见物质表征之外的能量有所察觉与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到“有生于无”的思想,这里的“有”,指的便是物质的有,而“无”则是与“有”相应的另外一种客观存在。在老子的思想里,“有”只是“无”运行发展的一种结果而已。几乎与此同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他的弟子们也在思辩他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之外的一种存在。苏格拉底使用的是辩证的逻辑与推理的方式,他试图通过对可见物质运动发展的现象推导出另外一种能量的存在,因此形而上学便被发展了起来。我们在《道德经》里所获的启发是巨大的,苏格拉底们也为人类哲学思想的发源提供了丰富的初始养料。或许老子已经探索到了“无”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世界以及它所具有的特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物质 “有”的现实往往遮蔽了大部分认识真实世界的途径。“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话所蕴含的“道”恐怕只有老子自己才能明白。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凭此而获得一种确切的感受:在人类所见的物质世界之外,有另外一个能量世界的客观存在。“无”是老子对这一能量世界的人为解释,“道”则是对这种客观能量的总结归纳。
认识物质之外能量的活动,在很久以前的人类实践中就开始了。伏羲画八卦和文王演周易,都属于这一类实践行为。众多人类的思想先驱以及哲人们所做的工作,也都可以归结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自理论物理学提出物质相对的反物质理论之后,我认为人类开始向自然世界迈开了另外的一大步。这一步意味着人类开始考虑到其自身存在的更为广阔的条件与更为深远的背景。
类物质理论的诞生是基于人类探索客观自然的行为而产生,准确一些说是基于人类自身在客观物质世界之外所直接获得的心灵触动与意识启发而形成。这种触动和启发直接成就了人类文明的核心。
类物质将是这样的一种形态和构成:存在于物质世界的边缘并连系着物质与反物质间的共存空间和通道——类物质将物质与反物质进行了某种链接同时也造就了一种区隔。类物质在人类的感知能力中以“虚”和“无”的形态存在,但是人类自身类物质成份对应客观类物质世界时将产生感应和互动性传递,这个过程可以被人类称之为心灵活动和意识发想。人类的思想是类物质世界的重要活动特征,同时也是类物质存在的证据。
在人类实践中,类物质的发现还得益于人类在物质界所获得的某些定律和原理,这些定律和原理一方面既表明出物质形态的存在规律同时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虚空”的所在。这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一句话,如何理解呢?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物质能量与力的概念。“能量”这一概念可以视为物质运动发展的一种内在形式与呈现结果,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对这种“能量”的认知和测定。然而“能量”这一概念同时又是“虚空”的,当它离开物质印证之后,便作为一种“能量”的原理和学术概念存在了下来,这种存在的世界便是类物质态——我们常常将之称为概念态,这种概念本身则蕴藏着类物质世界能量的因子。这种来自物质世界的“虚空”概念中还包括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所有猜想。当猜想被放大或是雕琢为人类可欣赏的程度时,这种“虚空”型的猜想则可以演化为人类艺术创造的诸种外化形式。

类物质世界探索(6)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幅名作都是这种“虚空”活动所外化的产物,它所形成概念的核心是意念与精神的活动,艺术家将这种意念通过画布和油彩寄存并呈现了出来。这种寄存并呈现的过程就是类物质向物质态转化并表现出能量的过程。
我们可以论证出,所有艺术品都是人类探索并感验类物质世界并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呈现的结晶。这样,我们可以将人类生存形态描述成为一个处于物质、反物质和类物质三种界面的共存共生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人类由生理器质所产生的感知力只能对物质存在的一部分产生体验和反应(就目前而言人类对物质世界所认知的部分仅仅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同时因为认知的有限而导致诸多的矛盾和疑惑存在)。对于类物质世界的体验,则由人类的心灵来感悟和触及。心灵这种由意识乃至潜意识和无意识层所构成的“心理态”本身就是类物质的一种。可以预见,在今天及未来,人类在发掘自身心智和思想的过程中,对于类物质将拥有更多认知、发现与应用的可能。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人类自身类物质力量觉醒的过程。
对于类物质世界,人类自诞生之时就已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在人类为自己所设定的时间轴上,古希伯来人就保存了他们先哲在类物质世界中所获取并留传下来的律言和思想史,同时并将这种能量归结为《圣经》这样一部人类之书。这部书中所表达的是:天父与人类的约定以及人类应以爱和宽容为生命而遵守价值观。
在影响欧洲的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腊文明就是古希伯来人所创造的《圣经》神约文化了。古希伯来人所创造并影响世界的文化实际上均是类物质世界的产物。在中国,氏族公社晚期开始的伏羲太祖直至夏商周时代,也同样表现出中华祖先们在类物质世界中获得启蒙的印记。伏羲始画八卦体显出中华祖先对于类物质世界规则的最早探索,而文王对于《周易》的研究则更进一步地发掘了人类对类物质构成形态以及其变化规则的认识,直到今天,《周易》这部书仍然在各个领域拥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更准确地说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不长时间中,从地中海周邻的古希腊、古埃及以及太平洋东海岸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古中国,几乎在同一时间集中诞生出了人类对于类物质世界的种种发现。我在归纳这一时期的世界人文史时惊讶于这一时期东西方人类文明初始发展的一致性,并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人类初始文明的大爆炸时期。当时所出现的老子、孔子以及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和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包括更古老的瑜珈学说)以及古希腊哲学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在人类朴素哲学与思想上的成就造就了今天人类文明共有的核心起源,其光芒在今天仍旧普照人间,人类发展迄今以及后续的所有思想与哲学和科学成就,都只是它巨大光芒中的一束而已。
然而,历史上人类对于物质之外的类物质世界的探索只有少许精英分子才有所涉及,事实上这一类对类物质世界的探索工作显然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人类分子。这是因为物质对于人类的吸引是巨大的,这种吸引力使绝大多数的人类无法将身心从物质世界中摆脱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感悟与发现探索也就变得十分稀有。长期以来,所谓“真理总在少数人手中”的训导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这样一个结果。人类文明史上,这些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探索者大都被称为先知者或思想家,他们的探索为我们成就出人类文明的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如哲学、艺术、电影、歌剧和音乐以及在科学领域的所有创造性思想,并使人类全体都享受到了由这一类物质世界所开拓的无尽福祉。
在这里我将进一步论证类物质的基本构成及其特征。我相信类物质相对于物质世界的“有”而由“无”构成。“无”是类物质世界的规则和原理,也是宇宙精神与本来面貌的一种具体呈现。

类物质世界探索(7)

古代哲人们将这种“无”的世界中所蕴藏的规律称为“道”或“易”,在西方世界人文史上则大多概之以“神”,即是超越物质力的另外一种能量。我在前面已经提及到人类对这种类物质往往不能以观测物质的手段来获取到,从人类认识物质的角度而言,人类对类物质的认识往往会是一种“虚空”的结果。然而对这种“虚空”类物质的探索对于人类而言显得如此重要,以致于中国的孔子曾对它的存在与领悟作出过这样的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态度表达出先哲们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求知精神,更体现出古人超越物质并对宇宙精神本质而不惜一切的追索——它启示我们:人类在类物质态中存在着另外的一种生存形式,并以一种精神态存在。物质世界中的人类存在极其有限而处在类物质态中的人类生命体将获得另外一种形态的永生。“身死道存”是先哲对这一概念的诠释,而《新约》中耶稣复活则代表人类探索类物质世界的另外一个分支,也同样解析了这一原理。就人类自身的类物质存在特性而言,这种特殊形态的存在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在人类所具有的器质性功能基础上,意识形态亦被称之为精神态,是人类物质生理态之外的精神心理态的一种存在——尽管这种精神态迄今为止往往只能通过对人类行为进行观测和描述所获得的一些结果。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优秀人类组织,比如国家、军队或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在它们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导致它们强大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力量,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们对类物质能量的有意加强与聚集——尽管它们未必都能真正理解到类物质的性质。对于个人而言,获得类物质世界的力量将同样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