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修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作的修行-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认知是改变的契机(1)
好消息是,焦虑的人大都很聪明。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猫咪应该不懂什么叫焦虑,在满足了温饱等生存需要后还会焦虑的,可能只有人类,尤其是其中头脑发达、思维敏锐的精英阶层。那些职场上的高效能人士有更多的职责和使命、没完没了的业绩指标与时间压力,这让他们的神经绷得很紧,大脑超速运转,不断检索、比较,以在众多选择中迅速作出决定。
坏消息是,焦虑很可能是聪明过头儿的反应。为了打败对手、挑战自己,我们未雨绸缪,生怕有什么疏漏。为了做到最好,我们算计未来,过分认真,思虑过头。想象事情会怎样发展,别人会怎么想,哪些地方可能出错,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决……结果就是,大脑像刹车失灵一般停不下来,焦虑变成生活的主旋律。
生活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你没有用一种简单的心态对待它。必须清楚,你的任务不是完成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试题,而是把这张自问自答的试卷扔到一边,让你的大脑停下来,对它作个“安全检查”,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心理学家的疾病清单上,焦虑症占了长长的一列。本书无意详述那些罕见症状,对于上班族而言,只需了解以下四种常见症状。它们在职场上是如此常见,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对应的一种或几种症状。
强迫症
一名员工在公司培训中坦言自己有手机强迫症,没想到立刻引起了很多同事的共鸣,他们还有钥匙强迫症、电脑强迫症等。“强迫”他们的基本都是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使用频率极高的物品。
那名得了手机强迫症的员工,每天早上出门前都要翻一遍包,确认手机在包里才能安心去公司。有时出门后还是觉得不放心,一想到手机就忍不住去翻包。在公司开会、吃饭、应酬时,手机随时捏在手里,隔一阵就瞄一眼,怕错过电话或短信。如果调成静音模式,查看的频率会更高。
有一次,他的手机坏了送去修理,可一听到身边响起类似的手机铃声他就觉得不安,总感觉是自己的手机在响,担心有客户或朋友因此联系不上。他觉得手里就像缺了什么东西,浑身不舒服。取回手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未读短信,哪怕是陌生号码也忍不住挨个拨回去。
钥匙或电脑强迫症患者的表现也大抵如此,其思维和行为模式是:脑子里反复出现让自己感到困扰的想法和画面,于是忍不住强迫自己实施某些行为以压抑这种想法,比如无来由地反复检查、不停洗涤,以免自己失控、犯错——意识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却依然被这些想法所驱使。有时,他们有强烈的冲动去做某事、实施某些行为,因为这能让他们满足或是压制强迫念头。
洁癖也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为对干净整洁的极端追求。有洁癖的人试图生活在一个绝对纯净的世界里,现实的“污浊”环境让他们感到极度不适应。他们有的拒绝使用公共卫生间,有的用厚厚一叠纸巾包着才肯转动门把手,有的只是客人来家里待一会儿就恨不得大扫除。对细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担心让他们如坐针毡。
广泛性焦虑症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以前活泼开朗的一位女同学满面愁容,打不起一点儿精神。后来一位同学告诉我,她离婚多年,独自带着儿子生活,郁郁寡欢的状态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
                  认知是改变的契机(2)
原来,这位女同学自打离婚后就变得焦虑起来。每天儿子上学以后,她就开始担心他在学校里过得不好,因为他曾被其他孩子欺负过;如果哪天儿子回家晚了,她就焦虑得不行,猜想会不会是校车出了事故。她同样担心自己的工作,万一哪天被炒鱿鱼,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好工作了。每到月底,她都担心前夫不能按时汇抚养费过来,没有这笔钱,仅靠她的工资承担日常生活开支及儿子的学费会比较吃力。她还担心自己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更是要命,如果到了生病住院的地步,儿子没人照料,工作怕也不保。
于是,她上班时紧张兮兮,回家后则经常彻夜难眠。没完没了的担心损害了她的健康,她经常头痛、消化不良,跑去看医生,又查不出任何毛病。
面对同样的问题,其他人也许只是觉得“那不可能发生,车到山前必有路”,但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却会情不自禁地去想象可能出现的各种消极后果,以及该如何应对。他们对几乎所有的事(而不是一两个特定的问题)表现出一种持久的焦虑,身体症状为失眠、疲惫、经常性头晕、肌肉紧张、消化不良等。
大约7%的人会在一生的某个时候患上这种病,而它对女性的影响力是对男性的两倍。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职场上抱怨最多的往往是女性。那些每天一坐到办公桌前就头痛得要命、为一点儿小事都会分心的人要小心,上班族的广泛性焦虑症体现在对任何与工作相关的问题都有一种没来由的担心上,这些顾虑不断烦扰你,如果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大大降低你的工作热情。
如果工作让你感到厌倦,在作出辞职或跳槽的决定之前,你就要搞清楚,让你困扰的究竟是工作本身,还是你焦躁不安的情绪。上述案例中的女同学所担心的事情其实一件也没发生——前夫的抚养费每月准时到账;儿子的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有很多朋友;老板最近还给她加了一次薪。对于工作的广泛性焦虑,实际情况通常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往往是你自己浪费了大把时间和精力,自讨苦吃。
社交焦虑症
一项针对8 000个15~54岁年龄段的人所作的调查显示,社交焦虑症患者的比例超过了13%。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害怕被别人评论,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包括参加聚会或会议、当众发言或演讲、在公共场合用餐等。他们过分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对自己的社交表现缺乏信心,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极度紧张甚至僵硬、手足无措。
我在给员工作培训的时候,会不时提一些问题和大家互动,以活跃气氛。每次被我点名的员工都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像中了奖一样开心,一站起来就滔滔不绝;有的跟平时没什么两样,偶尔也会反问我几个问题;有的则比较紧张,说话磕磕巴巴,面红耳赤。
最后一种情况,大都发生在技术部门的员工身上。他们平时的工作与外界沟通较少,性格相对比较内向。据我观察,有的员工比较腼腆,刚发言时也会紧张,但过一会儿就能恢复正常。如果某个员工紧张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好转,且每次发言都是这样,那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这不能简单地归为性格内向,而是社交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极度自尊、缺乏自信、性格孤僻的人容易罹患社交焦虑症,他们的思维模式大致是:“如果我表现不好,别人会觉得我看起来像个傻瓜……如果有人那样想,就太糟糕了……我看起来一定很傻……我真是一无是处……”就这样不断把自己推向自责与绝望的恶性循环,结果往往是越来越沉默、孤僻和不合群。
上班族里,表现出不同程度社交焦虑的人不在少数,这或许是最常见的一种职场焦虑症。因为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人会把自己的焦虑反应归为个性上的内向和害羞。的确,你下意识地想要逃避公开场合的演讲、自我表达、被他人关注,很难判断这种恐惧和不安是否已经发展到一种病态的程度,或许它只代表了你个性中常见的害羞和保守。
在大众文化里,害羞并不被视为一种异常。有调查显示,大约40%的成年人认为自己很害羞,95%的人承认自己偶尔会害羞。这使得焦虑症患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社交焦虑会让人时刻感到痛苦,并严重影响个人生活。
特定对象恐惧症
我们公司有一名区域经理,他干起业务来是个强者,但遇到乘飞机出差的情况,就会变成一个“废人”。虽说人们在飞行时多少会感到不安,但他的问题实在很严重。登机前一天晚上会整宿睡不着觉,上飞机之后则提心吊胆,以前从报纸上或是别处听来的坠机事故,在脑子里像跑火车一般再现。飞机启动时,他紧张得要命。飞机腾空的一瞬间,他紧闭双眼,牢牢抓住座椅扶手,手心里全是汗。整个飞行中,他根本无法入睡,也不能听音乐、看报纸,稍有颠簸就胆战心惊。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飞机平稳落地,他走出机舱,整个人筋疲力尽,像打了一场大仗。
顾名思义,特定对象恐惧症是指对某种特定刺激无明显缘由地感到恐惧。最常见的是害怕飞行、蛇、蜘蛛、雷电、封闭的空间等,另外,很多人看到针头就心跳加速,见血就晕,登高就哆嗦,也属于此类型。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特定对象恐惧症源于原始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危险,而基于进化论观点,有的人天生就害怕某些特定的刺激。也有人后天习得了恐惧感,环境危险引发恐惧的条件反射,若一定时段内无法释放,就会沉淀为潜意识,激发“病态”的身心反应。
心理学家认为,60%的成年人多少都有特定对象恐惧症,这么高的比例,我想是把程度较轻的恐惧反应也计算在内的。工作场合最容易触发大家恐惧心理的,或许是喜欢发号施令的“老板族群”。一个人意识到蛇、蜘蛛有毒,坐飞机有可能失事,登高也许会摔下去,事物潜在的危险性会让他恐惧。但“得罪”老板的危险系数更大,员工表现不好随时可能被老板批评责骂、扣发工资甚至炒鱿鱼,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仅靠想象,人们也会对老板的威力感到恐惧。这么算来,有“老板恐惧症”的员工比例会远超出60%。
                  面对比逃避更有力
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 暴饮暴食,狂吃一通
? 疯狂购物,在“血拼”中找乐趣
? 拼命工作,让自己忙得没时间想别的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