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意思就是说,如果输掉了你们就全部蹈海自杀以谢国人吧!

  这位韩国总统并不是依靠自己手中的巨大权力而信口开河,按照韩国的传统,总统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家长,他是以家长的身份,对自己的孩子们说这番话的。

  我们绝不会这样做。真是太气盛了,太不周密了,太不稳重了,太不老成了,何苦呢?真是不够智慧,不够高明。一个堂堂国家领导人,值得为足球这样一种游戏这样小题大做吗?脑子里国际关系世界影响国家大局哪儿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风格不讲了吗?虽然那时日韩两队之间韩国队实力占优,但足球是圆的,万一韩国队真输了呢?

  事实上,这位总统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根本没想到韩国队会输,尤其是会在日本输球。这个民族就是有这么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劲儿,这个民族就是这样视荣誉重于生命,所以才能有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拼劲。这个民族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是年轻而热烈的未受污染的血液。

  摆脱了日本人的榨取,韩国人在战后的废墟上,开始了他们的经济建设。1967年,乍一听说韩国人要在稻田上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本彻在了解到现代集团的这一设想后竟说:现代集团如果能造出汽车,我将用手指把蜡烛点着。20年后的今天,本彻的话言犹在耳,现代集团已傲然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巨头。

  短短几十年间,几千年来一直积贫积弱被人漠视的形象不见了,人均国民收入92美元 
  转眼成为过去。韩国已经化蛹为蝶,到处是挺拔林立的大厦和滚滚不息的车流,用金属的色泽和霓虹的闪烁向世界强烈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中国人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接触到韩国这个国家的。渐渐地,现代、大宇开始奔跑在中国大中城市的街头,南韩料的服装陈列在店铺商场,韩国料理的彩色灯饰广告也开始在中国城市的夜空闪烁。韩国在现代化的路上走在了中国的前头。

  现在,中国也正在满腔热情地奔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个多么诱人的字眼啊!现代化几乎等同于一次进化,从猿到人的那种。然而,在我们身边,现代化却似乎意味着从地球上抹去北京的四合院,江浙的白墙黑瓦的小镇,福建的土楼,云南的吊脚楼,而一律代之以城市的玻璃幕墙大厦;意味着餐桌上的稀饭小菜和茶换成麦当劳,汉堡包,可口可乐和甜腻腻的冰淇淋……

  当思绪缠绕在“中国”这个地理意义和人文意义的综合载体上时,我们总是要陷入迷惑。这个民族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就在不远的过去,它曾像一个固执的老人那样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亡国亡种的关头也不愿做丝毫改变,大有宁可亡国亡种不可亡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精神。而仅仅几十年后,她又变成了世界上对本国文化遗产最为漠视的国家之一,文化独特性在它似乎变成了落后和不合群的标志,它有意无意地总在尽量抹去,就像一个刚刚进城的农村妇女急着换下土气的乡下土布衣服一样。

  在所有方面,我们一律以最积极最合作的态度向世界看齐,极其轻松地放弃自己的一切特点。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最热闹的节日是圣诞节,虽然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圣诞是怎么一回事,无数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建筑曾经被无声无息地废弃被拆毁;世界各国中数量最为浩瀚的古代典籍文物沉睡在中国的图书馆里,似是人们有意回避,好像那是些祖上留下的破鞋子烂袜子,已不配登上大雅之堂。

  这实在不像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沧桑的民族应有的做法。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正越来越多地得以提倡、保护和发扬。

  在现代化的韩国,你处处可以见到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在大厦、大型企业、高速公路之间,还刻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东西——从建筑到生活方式。甚至历史上汉文化圈的某些独特的文化生态,现在还活生生地生存在韩国。最初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又惊讶又感动。

  中国学者彭林在一篇访韩笔记中,记载了他访问韩国时在几位韩国学者家中见到的令他惊讶的情景。

  彭林先生拜访的另一位学者叫河有楫。这位先生在现代的韩国社会里还依照古礼生活,日常起居,交友待客,祭祖敬宗,无不如此。母亲去世时,他按古礼守孝三年。彭林到河氏府上时,正是中秋。中秋与端午、春节是韩国的三大节日,在韩国极受重视,也是绝大多数家庭祭祖的日子。祭祀前一天,河先生斋戒沐浴,次日清晨,只见家里上下一片忙碌,在河先生的主持下,全家人按辈分跪列在祖宗神位之前,祭祀的过程与向在世之人敬献酒食完全相同。他的长子顺序为祖先献酒荐饭,时间和在世之人吃饭所用时间相当,长达一个多小时。这就是孔子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河有楫先生是知名的礼仪专家,每年春秋两季,韩国的一些书院举行传统的祭享时,都请他去指导。在那一天,他头戴儒冠,身穿黑色祭服,指挥若定。韩国学生在他的指挥下,毕恭毕敬,向孔孟行礼。

  在韩国,现在还有完全按传统方式教学的学院。比如京畿道南扬州市的“泰东古典研究所”。这个学校的课程以四书五经为主,学生必须像古时的书生那样在第一年内背诵“四书”,“四书”中孟子最长,可分两次背完,一次四小时左右,其他的都必须一次背完。这里的读书方式完全是古代的,背诵时,即用“诵”的方式来背,抑扬顿挫,有声有调。据说,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古典。

  这里的学生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到这里来学习的,各个专业都有。比如有一位叫申承容的汉城大学经济系的学生,问他为什么来学古代典籍,他说:“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极其复杂,而古代典籍含有很高深的哲理,可以提高我的洞察力。”

  这些并不是政府的有意提倡,而完全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

  西方强势文化在当今世界无疑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它正以全盛之态横扫全球,把物质主义的世界观连同其副产品虚无主义一并输入不同肤色的人的大脑。在西方文化生机勃勃的挑战面前,其他的文化生态往往显得那么孱弱而不堪一击,如一丛丛残花败草迅速萎顿。这是否也是一种文化生态平衡的令人痛心的破坏?而韩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对本国文化的信任令人尊重。

  韩国人并不是故作姿态,并不是出于文化叛逆心态的哗众取宠。这些韩国文化人的举动是因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自信,是因于他们性格中的天真质朴和坐言立行执著不移的行事作风。在参天大厦高速繁殖高速公路的触角四处蔓延的背景下,他们的坚持有着一种尊贵的意味。

  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日本天皇访问英国的新闻片断,在欢迎仪式上,主人用古老的四轮马 
  车载着来自东方的客人,皇家卫兵穿着传统的英格兰军服。白金汉宫门前的换防仪式,几百年来保持不变。印度人在外交仪式上用自己独特的象群来欢迎客人,韩国人和日本人在传统节日都穿民族服装,印尼人出现在外交场合总是戴着那种黑色小筒帽,如果你在电视上看到非洲国家来访,他们大抵都穿着那种看似古怪的袍子……也许这些非洲人平时在自己的国家并不穿这些东西,可是出现在世界面前,他们却非要庄重地穿上不可,这里面,无非是要表现那么一种精神。

  已故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同样,一个民族,更是要有点精神的。

  韩国存有古风。韩国人崇尚传统的道义文化,而所谓的道义文化的内容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和节气。中国社会曾是最提倡忠义节气的,但是很久以来,忠义节气似乎就已是改朝换代时个别孤臣义士血淋淋的专利,是对普通大众之浑浑噩噩的极端反弹,或者是评书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再或者退化成流氓无赖们酒桌上虚张声势的誓言。普通老百姓早已自觉自愿地抛弃这种漂亮但是不实用的的精神装饰品,一心一意为了那点口粮而投入全部努力。我总觉得,也许是中国人经历的沧桑太多,苦难太多,虚伪太多,欺骗太多。像一张 
  纸,经过的揉搓太多,已经不再如当初的洁白挺括;像一条河,经历的地方太多,污染太多,渐渐辨不出原来的颜色。

  写到这里,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文中说:

  看先秦故事,总觉得那时候的中国人活得豪迈刚烈,特别像一个真正的人,便疑心东方文化曾有一种春秋精神,春秋人格。

  这人格的特点之一是:自尊,知耻,忘我,利他。

  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提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韩国人的表现,最后他问:

  莫非春秋精神已然东渐乎?

  并非东渐,而是这种精神曾为中韩两国人民所共有,而在长白山南的几千年相对封闭的三千里清洁质朴的山河中保存下了本色。
 

 
作者:张宏杰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更多精彩e书尽在:www。52ebook。com
 


中国人韩国人国民性比较研究
 
   不一样的民族
  当场上的比赛是在中韩两队之间进行时,你不免就有一种担心。即使是在中国队大比分领先的时候,你仍然不能挥去心头不祥的预感。一个屡试不爽的预测是,中国队在最后几分钟被对手翻盘。

  在无数次中韩对抗中,中国足球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耻辱的“黑色三分钟”。

  2002年女排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史无前例被韩国队挡在四强之外。每一局都是在最后几分的争夺中被韩国队反超。

  丰田杯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