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庄子 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傅佩荣庄子 心得-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     
        有些我们朗朗上口的成语,意思与它原先的用法不太相同。“朝三暮四”就是一例。现代人说这四个字,是批评某人心志不坚、操守不定,有见风转舵、随风摇摆之意。但是,古人的用法并非如此。 
          
        比较完整的版本是《列子?黄帝》所记载的。故事大意是: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时日久了能与猴子互通心意。他省吃俭用来照顾猴子,后来实在没钱买足够的栗子,只好减少猴子的食物供应,但是又怕它们不再听话,于是心生一计。他对猴子说:“以后给你们吃的栗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可以吗?”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再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可以吗?”猴子听了都很高兴。 
          
        接着,列子总结说:“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与实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可以左右众人的喜怒。     
        列子原名列御寇,在时代上早于庄子,所以《庄子》书中还有一篇,名为《列御寇》,而在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及此人。不过,现在通行的《列子》一书,则是晋朝的人所编成,资料未必可信。无论如何,我们要指出的是:庄子也曾使用同样的寓言,而他的意思又远远超出了前面所说的。 
          
        在《庄子?齐物论》谈到“朝三暮四”之前,先说了一段深奥的道理:“因此之故,像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看来都是相通为一体的。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通为一体。” 
              
        
      第16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6)       
        庄子希望大家明白:“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物都在“道”的里面形成一个整体。他接着说:“只有明理的人知道万物相通为一体,因此不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平庸,就是平常日用的;平常日用的,就是世间通行的;世间通行的,就是把握住关键的。能到把握关键的地步,就接近‘道’了。这正是顺着状况去做,达到此一阶段而不知其中缘故,就叫做‘道’。”只要觉悟“道”是一个整体,就不会计较名称与实质的改变了。因为,真正改变的只是名称,以及随着名称而使人“以为改变的”实质。 
          
        以上述观念为背景,庄子最后才谈到“朝三暮四”的寓言。为了保持原典的完整,我们继续引用庄子的话,他说:“人们费尽心思去追求一体,却不知万物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叫做‘朝三’。什么是朝三呢?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栗子喂猴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改口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名与实都没有改变,而应用之时可以左右猴子的喜怒,这也是顺着状况去做啊!所以,圣人能够调和是非,让它们安顿于自然之分,这就叫做‘两行’:是非并行而不冲突。” 
          
        庄子的用意显然比列子的更为开阔。圣人是卓越的领袖,他有本事让众人喜、让众人怒。但是,重点在于:不论先三后四,或者先四后三,加起来的总和都是七。正如,有人少年得志,也有人大器晚成,那么你选择什么?既然人生是一个整体,我们又何必先喜后悲,或者先悲后喜呢?这些情绪反应不是多余而毫无必要的吗?如果陷入情绪反应的循环过程中,人生不是将在来去匆匆之际,茫然而大惑不解吗?这样的人生不是太可惜了吗? 
          
        当然,我们认真分辨及讨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目的并不是想要改变大家习惯的用语,而是希望借着追溯源头,说明它的本意,再进而欣赏庄子思想的特色。庄子其实完全符合西方所谓的“哲学家”标准,亦即“爱智者”,因为智慧是指“完整而根本的觉悟”。在西方,这种智慧是难以言诠的;在道家的庄子,则设法以各种比喻来启发人,引领人走向爱智及慕“道”的正途上。【引文】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齐物论》梦中的蝴蝶     
        提起庄子,大家都会想到他曾经做梦变成蝴蝶的趣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他的《锦瑟》诗中,以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更使“庄周梦蝶”的故事成为庄子留给后人的典型印象。 
              
      ◇欢◇迎访◇问◇www。www。87book。com◇  
      第17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7)       
        这个典故的原文其实很短,有如《庄子?齐物论》的压轴小结。请看:“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真是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十分开心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周的存在。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僵卧不动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一定各有自然之分。这种梦境所代表的,就称为物我同化。” 
          
        做梦是十分普遍的经验,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几乎是个自然的现象。但是,当我们想起过去发生的事,不是也有“如梦似幻”之感,简直让人无法分辨孰真孰假吗?庄子在同一篇文章稍前,早就分析过梦的问题,并且把人生也看成一场梦。 
          
        他说:“一个人,晚上梦见饮酒作乐,早上起来却悲伤哭泣;晚上梦见悲伤哭泣,早上起来却打猎作乐。人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中还要问梦的吉凶如何,醒来后才知道在做梦。要有大清醒,然后才知道这是一场大梦。但是愚人自以为清醒,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整天君啊,臣啊,真是浅陋极了!” 
          
        依此看来,人生应该怎么安排才好呢?难道庄子会期望我们糊里糊涂过日子,因为“大清醒”实在太困难了?或者,即使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我的清醒在众人眼中会不会反而成了离经叛道的怪异现象呢?为了厘清问题的症结,必须辨明庄子所谓的“物化”(物我同化)是什么意思。 
          
        一方面,庄周与蝴蝶“各有自然之分”,亦即,若是庄周,就接受自己是个“僵卧不动的”、与别人格格不入的、在世间走投无路的这样一个人;若是蝴蝶,那就“自在飞舞、开心得意”,尽情享受生命的喜悦吧!另一方面,不管你是庄周还是蝴蝶,其实都是一个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整体中的一切都在互相转化啊! 
          
        《庄子?知北游》有一段对话,直接答复了有关“物我同化”的问题。     
        舜请教丞说:“‘道’可以获得而拥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的,你怎么能拥有‘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拥有的,那么是谁拥有它呢?”丞说:“它是天地所赋与的形体;生存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与的中和之气;性命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与的顺应过程;子孙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与的蜕变结果。所以,行路不知去处,居住不知保养,饮食不知滋味。这一切都是天地间变动的气,又怎么可能被你拥有呢?” 
          
        原来,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气”的变化。天代表主动的阳气,地代表受动的阴气,两者搭配而化生了万物。既然如此,物我同化就十分自然了。若要抵达这样的观点,还有一个关键的念头,那就是分辨“我有”与“我是”。 
              
      ▲  
      第18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8)       
        所谓“我有”,是指肯定自己拥有“身体、生存、性命、子孙”。庄子已经清楚告诉我们这是无法成立的想法。至于“我是”,则是肯定自己“即是”或“等于”这四者。理由是:我与这四者都是天地所造就的。说得更浅显一些,就是不要执著于自我的存在,以为自己是个可以拥有某些东西的主宰者。 
          
        如此说来,庄子不是有些消极吗?其实不然。他认为,人的生命包含了身体与心智,但是另外还有更高的精神层次。宇宙万物的变化也许真是一场梦,但是做梦的人一旦清醒,就会觉悟人生的可贵在于展现精神层次的意境。这才是庄子立说的用心所在。【引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别相信算命     
        庄子对于“怪、力、乱、神”没有什么忌讳,但是却有他独特的批判眼光。《庄子?应帝王》有一段完整的故事,提供了最佳教材,值得仔细赏读。     
        故事的角色有三:一是郑国的神巫,名叫季咸,他能测知人的死生、存亡、祸福、寿夭,卜算出年月日,准确如神。郑国人看到他,都纷纷走避,因为怕他铁口直断,说出自己的命运。二是列子(列御寇),他是个年轻人,拜壶子为师,见到季咸之后非常崇拜,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