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决战1984-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所以1950年代下半叶,苏联航空业处于困难时期,原因就是赫鲁晓夫等最高苏维埃高层钟情于导弹,尤其是防空导弹和战略导弹。这样的环境下,军方和设计师们都执意‘建议’修订更新空军和防空装备的计划。仅仅在1958年,国家航空技术委员会就取消了二十四个飞机研发题目和十二个发动机研发题目,第二年又分别取消了二十一个和九个。而与此同时,西方出现了攻击型的作战飞机,比如战略轰炸机、战斗轰炸机等等,这就迫使苏联军方制订了对应措施。可这些所谓的措施就是增加国土防空的力量。比如要求防空歼击机能够远距离截击,能够攻击整个正面半球形区域内的来犯目标。

这一切都使得国土防空国军的力量大大得到了加强,而可怜的空军却一直都是那样的挣扎着。这不能不说让空军总司令-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库塔霍夫空军主帅感到愤怒。

现在损失了一架‘A-50’预警机,那可是前线航空兵少有的预警机,相比于国土防空军的‘财大气粗’轻易就能够获得新型装备,空军完全就是可怜虫。

当然了,这很大程度上与之前1960年代-苏美对峙的高峰时期有关。那个时候华盛顿与莫斯科都疯狂的准备大打核大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航母无用论’在莫斯科很受欢迎,赫鲁晓夫便是该理论的最大支持者。要么用核弹把敌人炸回石器时代,要么被敌人炸回石器时代。错误的制导思想下,莫斯科疯狂的打造着自己的海下狼群以及战略导弹部队。

什么理论在苏联时代都与众不同。坦克装甲车要低矮轻巧,相比于西方国家那些造价高昂、但防护性能好、乘员舒适度高的坦克,苏式坦克靠的就是个头不大,机动性好。一旦战争爆发,便用漫天遍野而来的装甲洪流来淹没欧洲。就如同蚂蚁过河一样,苏联装甲群也是抱成一团,在北约的坦克以及反坦克武器打击下,虽然会有损失,但最终的结局是肯定的,那就是苏联红军以及华约部队必将横扫欧洲大陆。既然这样,那损失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空中力量则打造成两支部队-前线航空兵与国土防空军,前者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用漫天的机群去将西方国家的优势空战飞机淹没,掩护陆军的前进,换个说法便是-前线航空兵是配属于地面部队的。后者则是国土防空作战,高空、高速是国土防空军装备的战机最大的特点。为的就是截击那些挂载了核弹的美国人以及北约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防止那些大型轰炸机将红色苏联炸回到石器时代;

而马汉的‘制海权’同样在苏联人的思路下则完全的变了样,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使得航母当然不让的成为了海上霸主,但莫斯科却不这样认为。导弹和核潜艇似乎才应该是主导力量,至少红色海军的很多高层都是这样认为。尽管苏联军队将他们的巡洋舰、驱逐舰上装满了一大堆防空、反舰武器,但现在看来那些似乎都是鸡肋。恐怕还没等这些战舰进入反舰导弹的射程,美国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便蜂拥而来了。但莫斯科自有打算,在空军的掩护下,不惜代价的进入打击射程,用纷飞而出的反舰导弹去将美国航母编队送进海底。这也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超饱和攻击’;

然而苏联人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何使得自己的舰队处于战机的保护圈内?仅靠岸基航空兵,那么将使得舰队的活动半径很有限,只能本土防御,无法走向远洋。那么便必须发展航空母舰。早期的‘莫斯科’级以及‘基辅’级其实都只是舰队防空航母而已。和美国海军提倡‘航母远程打击力量’不同,苏联红海军错误的将航母拿来作为舰队辅助战舰,这和他们的前线航空兵作用是一样的。用航母上的舰载机掩护装满了反舰导弹的巡洋舰、驱逐舰冲进打击美军航母的反舰导弹射程内,还是用反舰导弹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以火力为第一,空军和海军都是配属作战力量,正在能够吓垮敌人的是如同波涛一样涌进的红色铁流和战略火箭军那无数令人窒息的导弹。而保卫广漠大地的则是国土防空军的长臂和天网。这一切的主导思想下,空军能够不会被忽略。

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总参谋长-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维克托-格奥尔吉耶维奇-库利科夫、副总参谋长兼华沙条约缔约国武装力量参谋长-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第一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叶皮谢夫大将同志、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等最高军事指挥员在商量了一番之后,随后决定再次召开一次扩大会议。

在与第一副总参谋长兼远东方面军群司令员-马赫穆特-阿赫马托维奇-加利耶夫大将、远东方面军司令员兼远东军区司令员-特列季亚克大将、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兼后贝加尔军区司令员-波斯特尼科夫上将、远东方面军群第一副司令员兼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员-波波夫-斯涅特科夫上将等战区方面的指挥员商量之后,国土防空军最终做出了妥协。

而就在此时西太平洋上,也正是波涛汹涌,战云密布。



第七章:尘封之翼(七)

美国海军‘蓝岭’号指挥舰。这艘满载排水量18372吨,1969年下水,1979年取代‘俄克拉何马’号轻巡洋舰成为第7舰队旗舰的大型指挥舰正航行在距离琉球群岛以东460海里处的太平洋海域,伴随而来的是包括‘CV63小鹰号’、‘CV41中途岛’号、‘CVN-65企业’号三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庞大海军舰队。这些钢灰的巨舰组成的浩荡编队割裂开西太平洋的汹涌波涛,带着死亡的狰狞,航行这片已然有些陌生的海域。

‘CV63小鹰’号航母上,弹射器的蒸汽还未散去,依然萦绕着。燃气偏流板正在缓缓放平。穿着黄色工作服的飞行引导员从烟硝中走出,打着手势,指挥着一架‘A-6入侵者’攻击机滑向弹射器。

高空中,两架‘F-14’组成的编队呼啸着从舰队的上空掠过,极速的消失在海天交汇之处,阳光淡淡的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之上。一艘艘战舰劈波斩浪,舰桅上星条旗被海风扯得啪啦啦的作响。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舰队了。

‘蓝岭’号指挥舰-旗舰指挥中心TFCC内,第7舰队司令詹姆斯-R-霍格海军中将正半趴在指挥台前,看着战术显示屏上不断显示出的舰队所在位置。

13部卫星电话终端以及大型综合通信及信息处理系统能够使得将军随时可以与各级指挥单位取得最为通畅的联系。

“作战情报中心的NIPS(海军情报处理系统)刚发来的最新水文资料。”幕僚走过来,递给将军一张文件“刚刚对‘CTAPS应急战区空中管制自动规划系统’进行了测试,没有出现问题。还有我刚去了对海作战指挥中心,反潜部门发现我们身后大概跟上了尾巴,反潜战中心已经接手了。夏威夷的FCC(舰队指挥中心)没有发来最新的作战指令,所有最新的海域海洋监视情报和环境数据也没有发来,我已经命令对情况再次安全核查。”

詹姆斯-R-霍格将军回过头来,沉思片刻“这个尾巴应该是俄国人,莫斯科可是一直注意着我们呢?”

的确,正如将军所判断的那样,尾随在美军舰队后面的那艘潜艇是一艘新近隶属于苏联红海军红旗太平洋舰队的‘塞拉’级攻击核潜艇。这种由位于苏联高尔基市的第112设计局设计、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成的的新型攻击性核潜艇无论是武备上还是在噪音处理上都要远远甚于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自从70年代展开了第三代多用途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以来,红色海军的水下恶狼发展速度便是远要比美英等北约海军军事强国要迅速的多,这大概是与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关。而也就在1970年代的发展高速期这期间,第143特种设计局设计了971型钢结构艇(狗鱼-Б级),而第112设计局这设计了945型钛结构艇(梭鱼级,北约称塞拉-I级)。

两者的首艇-К-284鲨鱼号和К-239鲤鱼号均于1984年开始服役,两艇均装备ОК-650М01型单轴单堆核动力装置,采用功率为190兆瓦的ВМ-5型压水堆。不过最高苏维埃当局却要求这两种潜艇的量产艇采用相同功率的ОК-9ВМ第三代核动力装置。

此外这期间,红海军还诞生了一种第三代核潜艇,即1983年服役的685型艇К-278号深水潜艇,该艇由红宝石海洋机械中央设计局设计,采用钛制艇体,最大潜深达1000米。

和中国的战争爆发之后,莫斯科方面派出了包括‘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及两艘最新锐的‘塞拉’级攻击核潜艇这内的大量核潜艇,分别游荡潜伏在美国西海岸、夏威夷群岛、中国东海、澳大利亚临近海域,中太平洋关岛附近。这些水底恶鲨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格鲁乌、克格勃等情报部门,共同捕捉中国以及美国的军事调动情况,为克里姆林宫作出战策决定提供判断依据。

这艘‘塞拉’级攻击核潜艇本是一直静静的潜伏在澳大利亚悉尼湾之外,在此之前,它的鬼影已经溜达过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海军军港之外。当美国军队开始在澳洲集结大量海军舰艇时,原本活动在珊瑚海海域的这艘潜艇便悄然来到了澳洲沿海。美国舰队离开澳大利亚以后,这艘‘塞拉’级攻击核潜艇便一直尾随而后。

詹姆斯-R-霍格海军中将微笑着看着海图“找出它来,让它无所遁形”

“可是这样做会不会造成冲突?”幕僚问到“如果发生冲突,而且对方又是疯狂的伊万,恐怕会……再说华盛顿的那些政客现在可不希望看到这些发生。”

“不用去担心,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些”詹姆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