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溪十二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归溪十二里-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蔡申玉不做声,只走到一个领路僧人身旁,温文有礼地问道:“请问这位师父,念善师父可在?”

    那人猛地回头见了他,愣住片刻,认清来人后绷着嘴角抽了抽,似有不悦。僧人不甚耐烦地拨了拨手,提着嗓子打发他走:“后边地里找。”

    他也不恼,道了声谢,便径自往寺院后园去了。

    后园位处山坳之中。禅觉寺将此地用细篱圈了,用作园圃菜地,每年二三月播籽时节,便开锄耕种寺中诸僧好食的蔬菜,葵,菘,芹,蓼,无一不全,甜瓜、茄子等各色瓜菜亦不少见。又辟良田半亩,栽入紫枣、桃李等核果,皆充寺中采食或供奉之用。

    园圃边上孤伶伶立着一间茅屋,屋舍简陋,板材隐有霉迹。墙下屯了好几捆八九月便刈下的青茭以作饲料,只因大雪未化,牲口还收在房舍之内,不见踪影。

    他来到屋前,叩了几下门。无人应答。

    人尚在盯着门发怔,忽闻“吱呀”一声,原来是蓄着牛羊的屋舍下木栅徐徐开了,慢悠悠走出个人影。那人肩上挑着两担扫成堆的牲畜粪便,一摇一晃,蹒跚地迈出槛木,往菜田的方向走,想是要把松土入肥,便于开春时播种。

    却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和尚。穿着过时的僧袍,用粗布扎住袖口和裤腿,面相看不出半分佛家人的慧光,反倒是灰头土脸,双目萎靡,在雪中走几步路已是战战兢兢。

    “念善师父。”他轻声唤了那老和尚的法号。

    那和尚猛地看见了他,肩头的担木几乎一歪,两担子臭熏熏的粪肥差点儿掉出些到地上去。他呆了一会,终于慢慢放下扁担,讪讪然用腰旁的布料使劲擦着手。

    ***

    屋内比外头暖和不到哪去。

    念善拿着一支木棍拨开盆内几块勉强有一点火红的黑炭,俯下头,颤巍巍吹了几口气。火苗从炭块的缝隙中窜出头,摇摆不定的光抽动了他下颌几绺灰色的胡须,邋遢不堪,甚是失态。他大概察觉了自己的狼狈,伸手把脸整个抹了一遍。蔡申玉放了篮子,挨着火盆在一张破旧榻席上坐了,静静看着他。

    “吃点什么……”

    “竹笋齑。”

    每一回来,都是这一问一答起的头。

    念善便不再说话。他有些驼背,在屋内走动也显得被什么重物压着脊骨,颇为吃力,但仍是不声不响走到墙角处,开了地上一个木头盖,将一个密封的黑陶缸子抱了出来。缸里是立秋后挖出的冬笋,切成细片,用盐和酱料细心腌制,放入缸中贮藏过冬,俗称笋齑。他取来碗筷,开缸挖了一大勺子弄进碗里,端到蔡申玉面前,递过去。

    蔡申玉双手接过,低声道谢,闷头扒碗吃了起来。老和尚与他隔了一个火盆,面对面盘膝坐下,枯槁的手从怀中摸出一串持珠,却不诵念,只是紧紧攥在手心里,眼睛直勾勾盯着埋头苦吃的他。

    “……大僧侣们,最近越来越不满。”念善将咽不下喉咙的话慢慢吐了出来。然后,他粗重地咳嗽两声,听对面端坐的青年毫无回应,才往下接,“小心才是。”

    刚才在山门时的待遇,已经让他了然于心。箸尖仍旧漫不经心夹着笋片:“这味道好。”

    念善沉默半晌,究竟还是眼中一闪,慢吞吞地说:“你的‘寔丰库’名声越来越响,私家质库能做到这份上,实属不易……这虽是好事,可毕竟……质贷典当的买卖,大部分还是归佛寺掌管。树大招风,他们见不得你生意做大,迟早要找你麻烦。”

    “这个真是不错,”蔡申玉捧起碗,置若罔闻似地赞起他的手艺来,“下次多腌几缸,我好带一些回去分给伙计们吃。”

    “蔡施主!”忍不住动了几分劲道。

    蔡申玉轻轻抬起眼,屋外透入的光像在他脸上凝固了一般,纹丝不动,鼻头颧骨之处轮廓硬实,使一双眼睛极有坚固感。他口吻平淡:“我这哪算什么大生意。京中的私人质库哪一个派头不比我大,本钱不比我足?我铺里来往的多是贫苦人家,典押的不过是些家常旧物,比不得禅觉寺每年在达官贵人那儿收的金罂玉罂。”

    “唉,倚赖捐赠之物,毕竟还是受人牵制。可寺里的质贷生意却是由僧侣们自行做主。大富大贵的人用不着上门典当东西,质钱生意本来就是冲着穷人做的。”念善面色严肃,手中挂珠链子发出轻微的绞动声,“你虽然总说你的铺子最穷最没资本,可人脉极广,除了大量供粮这一点比不上佛寺,然而平日里的换些急用钱的小本买卖,穷人都愿跟你做,而不来寺院。你利钱低,口碑好,而寺中赎物皆以双倍起价。久而久之,你倒是招了贫苦人家去,寺中客源少了,僧侣们怎能不记恨你?”

    他没回答,搁开碗,动手去提自己带上山的那只竹篮。窸窸窣窣拆完了裹布,他一个一个将篮子里的东西摆了出来,微微笑道:“本想捎些熏好的腊肉过来……可是佛门戒荤,太可惜了。”

    老和尚紧闭双目,枯瘦的手指慢慢拨开第一颗念珠。他脸庞上的皱纹比真实年龄多了一分沧桑,窗角的寒风有一缕漏网,劈面扫来,把它们吹得更皱了。

    他自言自语一般叨念:“……这禅觉寺背后有不少朝廷命官撑腰。惹恼了诸位僧侣,你怕是躲不过去啊。”

    “铺里存有前年酿的桑落酒,用的都是黍米和笨曲,不带荤腥,喝了冬天好暖身子。”蔡申玉浑然不闻他一番殷殷之辞,只管面带微笑,一心一意收拾着手边物什,“后来路过酤梦小馆,还添了几只素斋丸,馆子里最有名的肖师傅亲自操刀,那味道自然不消说,虽是素食,入口却滑美似肉,真假难辨——是京邑之内顶好的。”

    念善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他放弃了继续,任凭那人一直自说自话,闭目打起坐来,手中的挂珠开始一颗一颗在指间后退,嘴唇翕动,似乎在默默背诵经文。蔡申玉将篮中之物清点整齐,没有打断他,也没有因为被冷落而气恼,习以为常似地起身把东西逐一入了木橱,惟独留下那坛桑落酒,揭了封,就着刚才的碗倒了小半盏。

    老和尚阖眼静坐,石头一般定根不动,数他的珠,诵他的经。

    两人相对而坐,再无言语。山坳的冻气从夹缝里匍匐而入,凉凉地浸着屋中的人。炭火奄奄一息。他坐了约有两刻钟,念善的经像是一卷没有止尽的书轴,越滚越长,听不到头。他终于自己拿起碗,一饮而干。

    “时候不早,我回城去了。”他拍了拍膝头,徐徐而起。

    老和尚手中的念珠单调地被拇指一个紧接一个扳下去。全没有送行之意。

    他低下眼睛,转过身走向那扇每一次打开都会磕上槛木的门,把它推开时费了一点劲。不过膨胀的光线很快就迫不及待朝他涌来。从昏暗的屋中看过去,他的肩膀就像塌了似的,一块很大的白色随着光往下沉陷。他狭长的影子在地上一个四方的纯白色块中拖得很远,仿佛一根刺,笔直地指着席上念佛的老僧。

    佛珠麻木不仁回转,周而复始。

    “爹,”他的背影伶仃地立着,声音极轻,“娘坟前的茶花已经开了——你不去看一眼么?”

    念珠的拨动声停了一瞬间。像被凭空抽掉一样。

    但在短暂的消失后,声音回到原位,又像是从来没有中断过一样。

    他微微仰了仰头。严冬的天在山坳间望过去压得更低,山外之山大雪临顶,都掩不住浓浓倦意,就着三尺冰霜昏沉沉睡去。朔风改不掉无情,擦肩而过,也要将他身上的皮削去一层似的,足以冷透骨头。地面余下的雪一如他娘亲坟前的茶花,纯白剔透。等这个冬天过去,气候回春,那些花便会慢慢谢尽。

    沿路下山,他一步一步踏过那些石阶。

    来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回途中朝下行走,他忽然想起了过往,仿佛他的一生在倒退的石阶上开始逆行。

    二十一岁的时候,他杯中一枚圆月佼好,桌上落花飘香。醉过去的一瞬间有些庆幸,差一点打破了他的“糊涂”,差一点抓住了那只手,差一点让压抑的思念在那一夜盈满而溢。可偏偏半梦半醒之中,那只手安静地抚过他的发鬓。他闭着眼,不敢掉泪。

    十八岁的时候,捧着那碗水引饼,一个人坐在墙角闷声吃光。仍记得自己舍不得合上的那扇窗户,暖阳斜照,窗口投进来一束干净的光,甚至看不见灰尘飞舞。只是白色,干干净净。他吃下最后一口,满足的笑容里有些发酸,抱着空掉的碗,呆呆坐了一下午,没有背书。

    十四岁的时候,先生头一回冲他发火,赶了他到后院的墙下罚站。手背被板尺打得生疼,他正皱着眉毛吹气,那个人居然也溜了出来,陪着他站。两个人浑然忘了前因后果,嬉笑一日,三月的桃花谢在彼此肩头,粉白妖娆的一片,特别好看。

    十一岁的时候,他在关上的屋子里对着窗外一只喜鹊发怔。四面封闭的感觉像极了那一年的四道院墙,他忽然觉得害怕,揪了被子,缩成一团趴上床,只拿眼瞧着喜鹊儿晃头晃脑唱曲子。一不留神睡了过去,醒来时却见那张脸凑到了跟前,目光狡黠地冲他直笑。

    十岁的时候,他跌在门槛边的石板上,疼得直掉泪珠子。那人无奈地回了头,用糖葫芦哄了半日,他倒是撒开性子不起来,最后索性摊开手脚,横竖不离地。结果是被挠痒挠得直伏在那人怀里打滚。

    八岁。

    他仰躺在那株古樟木下,望着一片铅灰的四角天空。那一次,死亡与他不咸不淡地打了个照面。

    很多时候他都会想,入殡之时,他的棺木便用那株烧死的樟树来做,黑色的木,黑色的漆。坟前也有茶花,从他母亲的墓碑旁长过来的,一样纯白,一样干净。他还是仰躺的姿势,头顶上有一面黑白对半的天空,只有那四个墙角不复存在。无界无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