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就是奋斗-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创造是不同凡响的才能,更是一堆不可熄灭的热情之火。对于立志改革的青年来说,与其把它 
看作是一种天赋的素质,不如认定它是一种追求真理、献身真理、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任何事业 
的成功都是艰苦的劳动,因而需要持续的、执拗的、至死不渝的奋斗。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 
想敢说,渴望创新,则是艰苦奋斗精神所包含的许多内涵中最本质的东西。 
    历史上,真正艰苦奋斗的人们,都是具有高度事业心的人。他们为了追求真理,改革社会,发 
展科学,敢于突破权威禁区,打破陈规陋习,提出科学创见。即使面对死亡、监禁、火刑的威胁, 


                                            18 

。d18。                                                          人生就是奋斗 


他们也毫不动摇,依然一往无前。在 16 世纪以前,当欧洲天文学领域里地球中心说喧嚣一时时, 
首先是哥白尼无视强大的教会势力,大胆地宣布了太阳中心说。之后,哥白尼虽然遭受种种迫害, 
布鲁诺不但没有被吓倒,相反,广泛积极宣传哥自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并且进而提出宇宙是无限 
的,太阳是无数恒星中的一个,比哥白尼又大大前进了一步。他终手惨遭流放、监禁、火刑,但至 
死不改初衷。在火刑场上,他庄严地向教皇宣告:“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判词还要感到畏 
惧。”在他被烧死于罗马百花广场之后,同是他的祖国意大利,又有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 
两个铁球,打破了人们对古希腊圣人亚里斯多德的迷信,创立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定律。这种大智大 
勇,无所畏惧,为真理献身的高尚品格,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艰苦奋斗当然要吃苦,但是,第一位重要的,是要具备强烈的渴望创造的热情,要有那种越雷 
池、闯禁区的战斗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类人惯于接受现成 
的知识和观念,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奥勃洛 
摩夫》里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他整天躺在床上,饱食终日、思想僵化、精 
神麻木,对生活丧失热情,甚至连少女的爱情之火也点燃不了他那干枯的心灵。如果谁在思想上受 
了这种“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影响、侵袭,那末,即使在学习工作上再能吃苦,事实上,这类人在学 
习和工作上是不大肯花力气的,因为他们缺少生活的动力,对于事业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吵己?最多 
也不过是个无创见的平庸之材吧。 
    另一类人则思想活跃,较少受传统和习俗的束缚,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常常 
给自己提出各种问题,勤于思考、探索,渴望创新。他们纵然年纪轻,知识少,但是有了这种不懈 
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就能让创造之神振起双翼,在裹业上写出振奋之作。翻开科学史,那些对人类 
发展作出重要建树的闪烁明星,有一大批就是学问不多的年轻人。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来说,从 
1901 年颁奖至 1979 年,据我国目前掌握的 301 名获奖者的情况来分析,获得物理、化学、生理或 
医学奖金的科学家中,35 岁以下的就占 39。6%,即青年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占三分之一强。 
其中获物理奖的青年占55。5%,超过了一半以上。如居里夫人31岁发现放射性镭和钋。马可尼21 
岁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通讯实验,27 岁时就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维恩 29 岁 
提出热辐射定律。爱因斯坦 26 岁提出光量子说和狭义相对论。玻尔 28 岁提出量子化轨道理论。威 
尔逊 27 岁发明云雾室。海森堡24 岁创建新量子力学,两年后又提出测不准原理。狄拉克 25 岁提出 
电磁场二次量子化理论。赫斯25 岁发现宇宙射线。杨振宁、李政道分别在 34 岁和30 岁时,提出弱 
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阿里尼乌斯 28 岁提出了电离学说。维尔纳 25 岁提出了分子结构的配 
位理论。鲍林 27 岁对化学键和分子轨道理论作出卓越贡献。路易斯 30 岁发现肿瘤病毒。这些科学 
家之所以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作出重大贡献,除了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年富力壮,记忆力 
和接受能力很强外,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具有勇于革新和创造的能力。当着旧有的科学理论体系的 
局限性或错误刚刚暴露的时候,他们就能敏锐地抓住它,独立思考地提出怀疑,毫不迟疑地冲破旧 
有理论框框,在他们丰富的科学想象力的驾驭下,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从而做出重大的发明、发 
现。如果没有这种抓住真理、所向披靡、敢字当头的创造精神,作为专利局小职员的爱因斯坦,怎 
么可能在 26 岁就提出相对论和光量子说呢? 
    创造要走新路。要在荆棘丛生的荒原里踏出一条路来,就要吃大苦,耐大劳。我国 32 届世界 
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郗恩庭,为了重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声威,面对世界乒坛群雄蜂起,技 
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局面,骤然从正胶拍改为反胶拍,一切从头练起。在连续训练不见效果的时候, 
有人劝他说:“你打了13年正胶,如今26岁了,还改反胶干吗?弄不好会过早地葬送自己!即使路 
子对,你来得及吗?郗恩庭想到祖国的荣誉,全然不顾个人的声誉,立志少说多做,兢兢业业,破 
釜沉舟,背水一战。经过持续的系统的艰苦的训练,终于掌握了绝技,战胜强敌,飞身凌绝顶,一 
举拿下冠军的桂冠。有创新,才能有突破,才能攀高峰。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 
不倦的精神。”莱辛的话说得多好啊!艰苦奋斗的真正价值就在创造。对那种缺乏为探求真理而创 
新的人来说,是称不上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 



                                            19 

。d18。                                                           人生就是奋斗 


1/10 : 9/10 


    A(成功)=X(艰苦的工作)+Y(休息)+z(少说废话)。 


    爱因斯坦的这个著名公式,从正面道出了取得科学事业成功的艰辛。 
    但是,翻开科学家的传记、论文、演讲,我们发现,他们说得最多的却足另外两个字:失败。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戴维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 
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另一个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凯尔文说:“我坚持奋战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 
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 
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法拉第说:“世人何尝知道: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头脑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 
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 
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的结论,也只不到十分之二。 
    从失败中得到启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是失败,都说明要成就一件事业,不遇到困难挫折是不 
可能的。法拉第的话里虽然没有明言“失败”二字,但实际上,在那 9/10 以上的建议、希望、愿望 
中却孕含着落空的事实。换句话说,成功与失败的常规比例是 l/10:9/10。因此,我们在各项工 
作中,能否经得起失败的严峻考验,就不能不是衡量我们是否具备艰苦奋斗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标 
志。 
    艰苦奋斗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世界上任何工作,若不愿平平 
庸庸,而力求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就都会遇到困难,因而也就难免遭受挫折而失败。学习想有刨 
见,则越深入越见疑难;技术想有提高,则越革新越有矛盾;科学想有突破,则登攀越高险阻越 
多。因为失败,有人就唉声叹气,激流而退,有人就动摇不前,半途而废;有人就悲观失望,丧失 
信心。然而,失败的境遇却并不由于人们的退让而有丝毫改观。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对失败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拳败是成功的台阶。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个失败,又是 
通向成功的台阶。有作为的人,并非因为他们掌握了走向成功的捷径,而恰恰在于他们没有在失败 
面前怨天尤人而蹉跎岁月。欧立希发明治疗昏睡病和梅毒病的606(砷凡纳明),前后碰壁了605次。 
几百次的失败,使他痛苦万分,但他并未怯步不前,而是继续试验,终于在第 606 次取得成功。爱 
迪生试制电灯也是这样。那时候,他和工人们经常连续工作 24 小时、36 小时,破碎的灯泡扔得满 
地都是。为了找到理想的灯丝,爱迪生先后试验过六千余种不同的物质,但大多失败了。第一盏电 
灯的灯丝是用缝纫线做的。仅仅为了把那么短的一小截线放进玻璃泡内,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就失 
败了无数次,最后整整干了两夜一天,用光了一轴线,才取得成功。但这盏灯的寿命是短暂的,只 
亮了 45 个小时就灭了。爱迪生并不就此退却,在失败面前,他继续试验用哪种合理的纤维有机物 
来做灯丝。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试验室里拾到一把蒲葵扇。葵扇四周缠绕着的细细的竹 
丝立即吸引了他,用来一试,果然大放光明。就这样,爱迪生用竹丝做灯丝的电灯为人类服务达十 
年之久。事后,爱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