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就是奋斗-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活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变革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因之一。 
    可是,在林彪、“四人帮”左倾路线的干扰破坏下,社会主义却被贴上了“贫穷”的标签,似乎革 
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劳动人民从贫穷、落后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而只是为了无休止的以吃苦”。这 
种假社会主义的谬论虽然早已批判,但其流毒影响,并未彻底肃清,以致于时至今天,一说到改善 
生活,还有人常常把它与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同起来。青年们正当的生活享受和文化娱乐的要 
求,也被指责为讲排场,图享受。其实,平心前论,现在青年所要求的都不过是最起码的生活条 
件。结婚渴求分配一间十几平方米的住房,这个愿望难道不合理吗?只要有条件,再把新房间油漆 
一新,装上光线柔和的壁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是可以使人心情更舒畅吗?至于“三十 
六只脚”,细细想来,也是只只不可少的,无非是衣柜、书桌、床这些生活必需品,何奢侈豪华之 
有?在满足基本的物质要求的同时,青年人还希望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有一架电视机可以扩大 
视野,再添一架录音机,不但可以欣赏时新的音乐,而且可以为自学外语提供便利。到周末,三五 
友好相邀聚餐,听听音乐,谈谈心,当然更可消除一周的疲劳,给生活增添乐趣。如果把这一切都 
说成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那显然是不恰当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 
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这就是 
说,一定的生活方式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它应 
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按照这个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生 
产方式的支配下,青年人在工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讲点生活享受和文化娱乐,与资产阶 
级生活方式根本是两码事。实际上,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是大可不必非议的。 
    当然,我们改善生活也要注意不脱离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我们国家现在整个生活水平都 
还比较低,且不说广大的工人农民,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拮据,就拿成千上万的中年知识分子—— 
教师、医生、演员、科技工作者、基层干部——来说,他们的生活也是十分清苫的。即便是许多尚 
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经济负担不重的青年,他们也只是靠每月几十元的菲薄收入维持着低水平 
的生活。如果我们无视这一切,自以为是劳动所得,就可以先着手进行“现代化”的打扮,过“现代 
化”的生活,那就难免要引起人们的反感。不是说你不可以比一般人吃得好、穿得好,问题在于我 
们既是这个低消费的社会的一员,就不能不考虑与多数人保持大体相同的生活水平,不要把自己搞 
得太突出于大多数。何况,有的入的实际收入并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他们是依靠父母 
兄长的资助,甚至借着钱,等而下之的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换来高级手表、摩登服饰、四喇叭收录 
两用机等等,炫耀于人前,过着与本人经济地位不相称的所谓“现代化”生活,那又怎能不招来人们 
的啧啧烦言呢? 
    加里宁说,青年人总是“爱讲新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在挨冻受饿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认真地 
幻想过优美的、较适当的生活”。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憧憬,不但不是什么过错,恰恰 
是青年人特有的“一种宝贵的品质”。看不到这一点,不加区分地批评青年人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要 
求,是不对的。只有在充分肯定这一点的前提下,来讨论物质生活领域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 
们才会有共同的语言。 


怎样中断这个循环? 


    确实,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任何时候都对人们充满着巨大的吸引力。 
古往今来,人们幻想过多少富乐安康、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蓬莱仙境”。又曾编造过多少探求 
幸福秘密的童话啊! 
    然而,需要回答的是。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求神拜佛吗?这是过去的事。旧时过年,有入常常在门楣上写着:“福自天申”、“天官赐福”的横 


                                            8 

。d18。                                                            人生就是奋斗 


匾,试图乞求上天恩赐来逃避贫困。其实,别说富裕安定的生活,即使是一粒麦子、一根细纱,也 
不会从祈祷中产生。 
    不择手段吗?当然不能。不劳而获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运用不正当的途径猎取财富,更是 
违法犯罪行为。一个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青年,对这种行为从来嗤之以鼻。寻找捷径吗?这同样 
行不通。我们的祖国,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就象一座险恶的大山一样,横亘在面前,躲开 
它,绕道走,都不可能。 
    显然,通向美好生活的只有一条路:咬紧牙关,艰苦创业。 
    说到创业,有的青年就愤愤不平:“艰苦创业几十年了,还要奋斗到几时?现在该好好改善生 
活了。” 
    其实,艰苦创业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我们欢喜吃苦,而是为了要过好日 
子,不得不吃苦。谁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经济、技术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是国家大,二是人 
口多,三是底子薄,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建国三十一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不小 
的成绩,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有些资本主义国家搞工业已经有了二、三百年的 
历史,而我们现代化大生产却还只刚刚开始。象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小地方,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 
均已达到二、三千美元,我们则只有二百几十美元,生活水平确是极低的。特别经过十年浩劫,我 
们的国民经济到了濒于崩溃的边缘,经济建设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我 
国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比较富裕的生活,没有几代人的长期艰巨努力怎么可能呢? 
    不错,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只抓生 
产,不抓生活;只抓积累,不抓消费,这种观点和做法我们要坚决反对。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生 
活的改善又是建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的。离开生产来讲改善生活,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这不 
现实,也不可能。一家一户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辛勤的劳动,整个国家的富强,更得靠全体人民的 
艰苦努力。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你要它长得茂盛苍翠、果实累累;就必须设法使它根扎得深,干长 
得壮’你如果要一条河水流涓涓,常年不断,那就必须不断开阔河床,疏通源泉,不致使它为淤泥 
阻塞。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源泉。”积极地发展生产, 
就是我们极大地改善生活的“根本”和“源泉”。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向并非过错,但是如果看不到这种 
意向的实现最终要依赖于生产的发展,那就不能不是一种过错。而要发展生产,困难是很多的,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艰苦奋斗。所以,“穷”是我们要抛弃的,但切不可把艰苦奋斗这个法宝也一起抛 
掉。不但不能抛掉,而且要大大发扬。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不经过艰苦奋斗而真正富 
强起来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所面临的困难是:“为了消灭饥饿现象,必须提高农业、运输业 
和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结果就成了这样一个循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得消除饥饿,而要消 
除饥饿,又得提高劳动生产率。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列宁指出:“大家知道,诸如此类的矛盾在 
实践上是靠这种循环的中断、群众情绪的转变、个别集团的英勇首创精神来解决的,而首创精神在 
这种转 
变中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这里的“英勇首创精神”,就是全体人民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我们知 
道,著名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象征。正是那些具有首创精神的人们不 
顾饥饿和疲劳,从事不计任何报酬的额外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被列宁誉为“具有世界 
历史意义的转变的开端”。 
    现在不少青年朋友十分惊叹美国今天的生活水平高。但是,你可知道,在它的创业阶段、建国 
初期,劳动人民又付出过多少血汗!正如一位美国作家所描绘的,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 
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时候,他们的开国总统华盛顿还在南部丛林中打过游击,喝过冷 
水呢。更早一些,在向西部移民的时期,成千上万的人们穿着牛仔裤,戴着大草帽,翻山越岭、穿 
过莽林去开拓荒原草地,那又是何等的艰苦卓绝?有一部风行一时的畅销小说《根》,对此中甘苦 
就有着极深刻的描绘。实际上,美国从 1621 年起在清教徒的领导下,继而通过 1775 年的独立战争 
和后来的《人权法案》,整整花了三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将生产力和科学 
技术水平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其间,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每一个美国人都曾用 
他的双手为此目标在一切方面辛勤劳动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德、日本等国,由于战争的破 


                                              9 

。d18。                                                          人生就是奋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