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口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妙口才-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一次,一位年轻军官与同事发生冲突。
    林肯对位年轻军官说:“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处处与别人计较。无谓的争论,会损害自己的性情,会失去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与其跟一条狗抢路走,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这只狗打死,也不能立即治好你的伤口。”
    为什么会与人争论,就是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两个久未见面的朋友在街头巧遇。
    甲问:最近忙些什么?
    乙答:闭门思过。
    甲竖起大拇指:好!我们有时候也该反省反省自己。
    乙说:不!我思他人之过。
    甲说:嗯……

    的确,我们不应该多思他人之过,而是应该多思自己之错。
    圣经《约翰福音》第八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妇人在卖淫之时被捉拿,依戒律应处死,村人一个个拿石头围着她,并请教耶稣该怎么办。
    耶稣当时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书写,没有说话。
    人们还是不住地问,耶稣就直起腰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于是又弯腰用指头在地上书写。人们听见这话,从老到小一个个离去了,只剩下耶稣和那妇人。
    耶稣直起腰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妇人说:“主啊!没有。”
    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没有人是不犯错误的,因此,当发现别人不足的时候,最好是自己反省反省,用最大的宽容去对待这一切。否则,你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喜欢辩论的家伙,因为你认为你是“为别人好”,因为你坚信“道吾恶者是吾师”。即使如此,你也不应该经常指责或批评别人,因为很多时候,“谬误”在你手里,而“真理”在对方手里。
    有一个院子里住着两家人。这家老太太总是指责那家老太太不讲卫生,懒惰得很。
    只要有人来,这家的老太太就会说:“你看,那个老太婆太懒了,衣服总是洗不干净!你看她晒在院子里的衣服全是斑点。我真不知道,她洗了几十年衣服,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有一天,这位老太太家来了一个朋友。朋友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听了老太太的唠叨之后,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只见他拿起抹布,往这家老太太的玻璃窗上一擦,抹布上粘满了灰尘……
    他对这家老太太说:“您来看看,那家老太太的衣服不是洗得很干净吗?是你自家的窗户玻璃脏了……”
    很多人,很多时候,他们之所以要跟别人争论,就是因为自己有理,自己与人争论,是为了捍卫真理。其实,有时候,问题不在别人的身上,而在于自己。一个人背着太阳的时候,只会看到自己的阴影,在别人看来,你的脸上就是一片漆黑。因此,不要过于自信,要学会反躬自省,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听众,而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善辩者。

第二节 大音希声:会听的不如少说的

    《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合乎自然的东西是不会发出多余的声音的,所以大风不会刮一个早晨,暴雨不会下一个整天。是谁在克制这一切?天地。自然的现象尚且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事!”
    因此,一个人要学会少说话,要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这样不仅仅能够获得好感,得到友谊,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更多信息,观察到别人的内心世界……
    《老子》“大音希声”的奥妙就在这里。

    不仅会说,更要会听,
    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他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可是研究表明,这不大可靠,眼睛有时会迷惑人,而语言才是打开心灵的最好钥匙,语言才是了解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常夸夸其谈,其结果是让人感到“话多如水”。对此,卡耐基他告诫人们“听比说更重要”。

    与人相处的时候,“少说话”是一种美德。“学会倾听”是“少说话”最简单而又有效的表现之一。
    少说话就是学会“静听”,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一种诊断方法就是让病人不停地说话,而心理医生对他们的话不发表任何评论,而自己只是静静地观察,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有时候,心理医生也插一句话,主要是重复比较重要的词语,以便更好地诱导或鼓励病人说话。这种方法用在心理病人身上有效,而用在普通人身上应该因人而异了。如果对方一直在说话,没有任何不安的表现,这种方法就可以继续进行,如果对方感到焦躁,你就应该注意“引诱”了,在恰当的时候插上几句鼓励对方说下去的话。
    在此基础上,要学会肯定和鼓励对方不断说话。
    一个正常的人说话,听话的人如果没有任何反应,他是会感到很难受的。因此,不断地肯定对方说的话,是一种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可以采用下面这些话语来“肯定”对方的谈话:“真的”、“太好了”、“太可怕了”、“很好”、“还有吗”、“是不是开玩笑”、“那一定……”等。
    另外,点点头,笑一笑,看一看等方法也可以起到肯定对方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肯定”对方的时候,不能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敷衍、应酬,而要让对方感到一种获得“知己”的感觉,越说越高兴,越说越兴奋。如果你的倾听被对方认为是在虚假应付,那就事与愿违了。这就证明你还不是一个很好的听众。
    应该记住:了解别人听话后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
    别人在说话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别人的感受;自己说话的时候,也应该充分了解别人的感受。别人感受如何,是检验谈话目的是否达到的试金石。
    谈话是一种信息传递活动,如果所传递的没有什么新东西,双方都会感到无聊。同样,如果互相之间都不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也会感到无聊之至。所以,人们常说的“说话要看对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信息交流的一个基本原则。
    学会倾听很重要,是与人交流的一大的进步。
    说话需要技巧,聆听更是一种本事。
    请看下面的故事: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有一位叫做黑田长政的武将,他每个月都要召开两到三次主题为“不可以生气”的意见发表会。参加这种会议的,除了元老家臣之外,大部分是足智多谋或有当国策顾问资格的人,总计不超过7人。
    在会议开始前,黑田长政总是对参加者发表例行致词:“任何人都不可把在会议中听到的话放在心上,也不可以传扬出去,更不可以在会议中生气,但是,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参加者都宣誓服从以上训示后,会议马上开始。会中,有人批评黑田长政,也有人指出他赏罚不公或某项政策不对,更有人为开除的家臣鸣冤。总而言之,都是平时很难听到的真心话。
    有时,黑田长政听了家臣们的话后,很生气。
    家臣们就会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生气了?”
    此时黑田长政则回答说:“不,不,我一点也不生气。”
    黑田长政明明很生气,可他为什么还要昧着良心说自己不生气呢?原来,在当时的战国时代,可以指挥三军作战的武将们,性情大都非常刚烈,再加上手中握有生杀大权,所以人人对其都很敬畏,乃至恐惧。如果有人敢违抗命令或直言劝谏,一定会被处死。因此除了视死如归的忠臣,谁也不敢直言不讳。
    但是,如果每一位君主都这样听不得别人的反对意见,势必会被那些甜言蜜语所蒙蔽,被小人所利用,误国误民。黑田长政,并非只是一个会行军作战的武将,他深知“忠言逆耳利于行”道理,为了听取有益于国家的直言,他定期召开意见发表会。这实在是个明智之举。他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不可能知道一切事物,他需要用别人的忠告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换句话说,他希望自己的国家不断强盛。他更明白,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是迈向这种理想的不二法门,所以他能够把家臣的指责,当作鞭策自己的金玉良言。
    由于这种意见发表会对于一个统治者的正确统治非常有益,所以黑田长政在他的遗书中说:“今后,这样的意见发表会,仍须依照我创立的原则,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身为凡人的黑田长政,面对家臣指责,当然也会生气。可是他深明大义,懂得约束自己。他惟恐因一时的冲动,加害了忠良之士。因此,他每在开会之前,都要强调“不可以生气”,以避免冲突发生。
    其实,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用谦虚的心胸来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了坦诚率直的心胸就能培养出谦虚的态度,而有了谦虚的态度就不难接受别人的意见。黑田长政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爵位,是因为他有谦虚的心胸,懂得克制自己,懂得聆听,积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或经验。
    下面是一位大画家听画盲建议的故事:
    19世纪,法国有个著名画家叫贝罗尼,一次,他到瑞士去度假,可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划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按照她们说的一一修改过来,最后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