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口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妙口才-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倾向,一般以女性为多,反映也最为强烈。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性格、气质,是一种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资料表明,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喜欢把“我”字挂在嘴上,整天都是“我”、“我”的。小孩子喜欢说“我”怎样怎样,他们的话题总以自己为中心。因此,如果长大以后还希望以自己为话题中心的,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年龄仍停在幼年阶段。
    这种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除了希望谈自己以外,还喜欢谈论自己家里的人,自己的工作等,一句话,就是离不开自己。
    有些女性,喜欢一见面就与别人大谈丈夫的外遇或情人、女友,这表现出来的内心愿望其实就是丈夫对她的影响。这种人谈论别人,其实都是在谈论自己。这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第二种人,喜欢谈论别人。
    与第一种人相反,有的人话题从来不谈自己,总是对着别人,他们或者谈别人的隐私,或者传播道听途说的消息。在心理领域、身体领域,这种人是不容他人侵犯的,而他们却很喜欢侵犯他人的心理领域、身体领域,喜欢谈论他人的隐私,或喜欢传播小道消息,就是使用语言的方式侵犯他人。在男女之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往往是一种深切的爱情或关心的表现;如果被谈论的人关系一般,这就是一种希望了解他人弱点的不健康心理。换句话说,这种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支配对方的欲望。
    有的人很喜欢打听隐私,只要一有“隐私”色彩的东西,他们常常趋之若鹜。前些年,一本所谓《绝对隐私》的书居然畅销,购买这种书的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窥私欲”,而且很多是女性读者。而《绝对隐私》流行之后,中国书市出现了很多跟风书,真是有点令人啼笑皆非。这种人一般都有很强的支配欲,他们跟别人漫无目标地闲谈,目的多在驱散精神上的单调与无聊。
    有时候,这种人谈论的话题好像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新闻人物、演员、名星等的隐私或丑闻。其实,这与上面所说的情况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有不少杂志、报纸等媒体,比如一般女性杂志,大多是靠名人的轶闻,丑闻来争取读者的。因为这样的读者是不少的。有一家电台有一个节目,叫做什么“星空下的女人”,大多谈论这方面的内容。据说,听众很多,其原因就在这里。
    有这样一个调查报告,一组调查队员用小型录音机去偷录家庭主妇的谈话,结果分析发现,谈话内容有43%是谈完全不认识的人,其次是自己的小孩、丈夫和自己。在这些家庭主妇中,多半都是没有什么亲友而终日孤独的人,因此和不熟悉的人交谈,就只能谈不认识的人或众所周知的名人、明星,这样才能找到与别人共同的话题,以便摆脱自己的孤独感。调查表明,现代大都市里的家庭主妇,很少和邻居来往或交谈,所以更容易产生专谈不认识人的特异现象。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这种人之所以喜欢谈论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并不是完全出于支配欲,而与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有关系,目的是驱散寂寞无聊,且希望表现自己见多识广。
    我们发现,受到压抑的意识经常以一种扭曲的形态表现出来,话题内容与真正欲望很多时候完全不一致,比如转移话题的目的:有时是含沙射影,借题发挥,有时又是消愁解闷,平衡心理。

    二、从话题展开的方式看深层心理
    很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或所关心的问题不一定直接从话题中表现出来。因为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个人经历的独特性,所以一个人的意识就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压抑,压抑越强烈,意识就会以另一种形态表现出来。
    对方所说的话题内容与他们的真正欲望往往不相同,如果你能分清意识与话题之间的扭曲形态,对方的深层心理就会被你发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年轻男女在一起谈论的常常是汉堡包和冰淇淋,可是现在不同了,男孩子一般都喜欢谈论汽车,因而女孩子总是抱怨男孩子只爱谈汽车,根本不理会她们。资料表明,这种不满情绪越来越多,美国心理辅导杂志曾针对这种不满进行调查,结果作出如下答复:

    你可能不相信,其实他们是借汽车来影射自己性器官的大小和能力。因为他们在女孩子面前不能公开以性器官为题,就热衷于谈汽车。你不应该因此给予他们不好的脸色。只要你专心听,即可让他们的男性自尊获得满足。

    这种答案看起来好像显得荒诞,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奇怪,而是性欲被压抑之后把话题转移了,谈汽车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很多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她们喜欢谈情说爱,可是常常转山转水,这种现象与男性谈论汽车的现象很相似。女性因为不便于公开谈爱,就以诗情画意及浪漫色彩作为外衣,将深层心理包装起来。尤其是那些已有相当年纪、并非理想化的女性,如果整天“爱不离口”,你就可以认定其内心深处有无法满足的性欲望。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大都市里,在一个高楼林立的地方上班,那么你只要在进餐时间走进餐厅或咖啡厅,一定能给听到一些人在发泄对工作不满或分配不公的情绪。这类话题如此集中,有时竟使你产生怀疑:这些上班的人是不是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说。这是因为在这里工作的人很脆弱,他们说不平、不满,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其主要原因是长期被压抑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表面的言词是一种借口,内心的想法却是另一回事。一位瑞典学者作过一项很有趣的调查:这项调查以近200名女性职员为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谈话。结果发现,越是对工资不满的人,也越是不安心本职工作。她们讨厌本职工作的情绪超过对工资的不满情绪。
    不是说自己无能而反说葡萄酸,急于要找个正当的理由,堂而皇之地溜走。以工资低为名,让自己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事实“合理化”。
    有些人经常靠抨击自己的上司来抬高自己;有些人靠炫耀自己的过去来掩盖现在……
    种种行为,都是采用“声东击西”的方式展开话题,目的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平衡自己的心理。
    和对待遇的不满一样,下属的不平或不满常常能够从评论上司话题表现出来。
    按理说,有个人比较能干的,可是私心太重,经常为自己捞好处,因此官运不亨通,干了多年,还是一位普通百姓,他想出人头地,却又无法升官,于是,就开始四处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说现在的上司之所以升官,不过因为有后台而已。他这样说的目的很简单,为自己没能升官的事实寻求“合理化”的借口。
    这个人不仅评论他的上司,而且还经常抨击他所知道的升官了的人,他曾经说过:“那位科长之所以升官,还不是因为和他们董事长的女儿结婚,否则,早被炒鱿鱼了。我还不知道,这个人啊,毫无能力,废物一个!”
    说这种话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自己的能力很强,可是就是因为没有后台才上不去。但仔细一想,这种说法就有问题了,比如,那位“科长”如果真是“废物一个”,董事长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废物”,怎么还提拔这个“废物”当科长?
    很显然,这是自欺欺人,企图采用声东击西的方式去展开话题,打击他人,抬高自己,以发泄不满,保持心理平衡。
    有些人,年纪比较大,有一定资历,可是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跟不上时代步伐,或缺乏必要的能力,因此升迁的路子封闭了。这种人常常也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他们发泄自己的不满,一般不是采用抱怨现实的方式,而是使用炫耀过去的方法。
    有些场合,你会遇到这种“已经过时”的人物。他们会对同桌的青年畅谈自己过去的功劳与光荣往事。这种人也是在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求助于过去的心理机制,就像有些儿童本不再尿床,却因为母亲生了弟弟或妹妹,无法继续独占父母的爱,就又开始尿床的心态一样。    
    有些人的不满,由于缺乏必要的合理性,所以一旦直接表达出来,很可能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因而无从寻求“合理化”自慰,于是只能把不满压抑下来。压抑总不是办法,日积月累,终将以特异的形态爆发出来。可是他们因为不可能直接对不满对象进行抨击,于是就表现为转弯抹角的谩骂,以假代真,使人无从进行反击。
    很明显,这种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可是因此能够解开了心结,对心理的压抑有缓解的作用,也不失为一种获得心理平衡的方法。
    从话题展开的过程中,一般都能够明显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特殊的心理状态。通过话题发现对方的深层心理,除了从话题的内容去看,还要注意话题展开的方式。
    有个主管参加一次会议,大家正在谈仓库管理问题时,他突然站起来说:“哦!对了,明天的会议取消,我要去打高尔夫球。”
    这个人很霸道而不得人心的,他是一个工作草率,不负责任,脱离群众的人。
    还有一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抓不住中心,“东扯葫芦西扯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规则地不断改变话题。
    这种人如果不是意向奔逸的狂躁病患者,就是无法进行逻辑思考的人,或者是心中有什么不安,情绪极其不稳定,思绪万千,而无法系统归纳,以致使谈话的内容支离破碎。
    在与人商洽谈中,你有时候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常故意制造一些很激烈的话题。这种人的动机是这样的:惟恐他人取得说话的主动权,而极力保持自己在谈话中的优势。因为如果自己不抢先提出话题,对方就会不断依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提出话题,在话题逐步改变中,你就逐步服从于对方,结论当然也会倾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