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为青年指点迷津:与未来同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开复为青年指点迷津:与未来同行-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庋募际酰琖indows XP推出一个月后,微软就把用户碰到的一半问题都解决了,然后再通过网络自动帮助所有合法用户升级软件。此类工作集中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以及借助软件技术解决问题的目标,当然也体现了公司悉心聆听客户意见的决心。
寄语中国软件业本文谈到的内容,大都是我个人对微软成功经验的理解以及对软件企业管理者的建议。微软公司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但至少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优秀范例。下面是本文中提炼出来的,我个人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议:

第39节:微软的成功之道(8)

?管理方面:
?积极为公司长远目标投资,悉心地学习研究、开发的机制。理解把握技术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利益,重复低级劳动。同时也要认识到,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决定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而不是反之。
?不做能力以外的工作,不为了“面子”做没有用的研究。切实研究和找到在产业价值链的最有利的位置,以增强自身长远商业实力和股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作专注的公司,不要急于发展而分散了管理者的注意力。唯有足够大的规模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率, 但规模并不等于无协同性业务的简单合并。中国的软件业公司太多 (近万家),需要整合。中国的软件公司的总裁需要放弃“宁为鸡首”的想法,积极合并。
?用SMART的目标来衡量每个人负责的工作;把这些目标量化并公开出来。定下决策的框架和流程,每个人都要理解自己在一个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要求产品的开发人员直接接触客户,才能真的理解客户的困难和痛苦。用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
?最高领导层方面:
?理解领军人物的重要性。中国需要更多虚心的、勇于改变的、对公司充满热情的、彼此信任的、相互支持的领军人物。
?有“希望雇佣到比自己强的人才”的胸怀,有“最优秀的人属于公司;支持他们离开自己的麾下”的无私作风。
?提倡以身作则的管理方式,不让领导拥有“特殊”待遇,不让领导游离于公司的法规和措施之外。
?有足够的自觉。如果公司的管理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要有让贤的胸怀。
?要认识到中国软件企业在管理上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距,要大胆引进海外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并积极营造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
?人才方面: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去挖掘人才,用长远的眼光培养人才。能够理解“一流的人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佣三流的人”。
?引入人才管理、评估,培养的制度。追踪、提拔最优秀的人才。积极提高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
?引入职业管理人才机制,在公司战略,营销等领域使用受过正规企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才。
?真正重视技术人才。用“双轨道”机制让技术人才受到重视和提升。
?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培训,让优秀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员工优胜劣汰机制。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利用股票期权等机制将员工与公司的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
?文化和价值观方面:
?发展良好的文化与价值观,并将其灌输到企业的每一部分,要求员工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来引导各项工作。
?以令人振奋的前景目标和巨大挑战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斗志。让每一个员工因为自己的产品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
?杜绝官僚作风,创立灵活、平等的文化。让公司的信息自由流通,让每一个员工都有主人翁责任感。
?公司、领导和员工都自觉追寻卓越的文化;有接受批评的胸怀、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扭转劣势的魄力。
?从上到下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做到诚实准确。
我希望国内的软件企业可以从微软公司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并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

第40节:Google的成功之道(1)

Google的成功之道——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
引言
在高科技企业中,人人都在谈创新,人人都希望利用创新制造出更好的产品,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但是,真正能把创新和产品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并从中获利的企业并不太多,真正有效率的、能够深刻改变技术发展趋势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创新也屈指可数。创新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挑战,也非常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语音识别技术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将该技术转变成可以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而是像很多科研机构里的研究者一样,认为如果能发现新的方法或新的技术,并围绕这些方法和技术多发表一些论文,就一定会有许多公司重视它们并将它们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之中。虽然我所做的研究代表了当时语音识别领域的最高水平,我的论文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我在那时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技术转变为实际的产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的论文学术性较强,一般的技术人员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做研究时,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技术会在哪些特定的领域得到应用,没有考虑这些技术在具体应用领域的适用性和优化方法。这样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那些脱离产业实践的,纯学术性的创新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到了苹果公司以后,公司对我的语音识别技术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个技术部门负责开发语音识别产品。当时,市场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都非常急迫地想把语音识别产品推向市场,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项技术从诞生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必要的发展和稳定阶段。因为缺乏足够的研发积累,过早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功。
后来,我在微软公司工作时发现,微软为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创建了不同的管理体系,研究人员在微软研究院从事面向未来的创新工作,开发人员在产品部门开发面向市场的软件产品。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向产品部门转移。这种根据不同工作的特点并行管理的做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研发脱节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因为研究院和产品部门的目标不同,衡量业绩的方法不一致,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实际的研发和产品转换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摩擦、拖延等影响效率的事情。
苹果和微软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的效率也许不是最优的,但它们都是在各自公司的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来的,是最适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例如,微软的研发并行的体系就是我所见过的从事软件研发的最好的管理方式之一。
但是,在新兴的、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产业中,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更加贴近网络用户需求的研发管理体系。Google公司在互联网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其独特的研发机制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相关的技术和产品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可以与全世界的人自由沟通的平台,这也为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依靠大家的力量,在研发过程中鼓励集体参与,在产品发布后通过网络迅速收集和响应用户的反馈信息。Google公司很好地兼顾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创建了一种开放、平等、自由、高效、研发一体、用户参与、快速响应的研发管理体系。
本文细致、深入地探讨了Google公司面向网络时代的创新和研发机制,以及Google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要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模仿Google的体系——任何制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能满足实际需要的管理方法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毫无疑问,创新是今天这个时代里最有激情也最有活力的字眼之一。单独地审视创新,人们也许会把与之相关的事物看成是脑力菁英们在好奇心或功利心的驱使下所完成的超乎寻常的工作的总和,但如果把创新放在产业环境、经济布局、时代精神等更大、更广的语境中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创新其实是一种融汇了科学技术的阶梯状累进形式、社会经济的自我更新规律以及历史文化因素在新经济中的内在映射等更深层内涵的“立体”现象。
尽管人人都倡导并鼓励创新,但却很少有人深入剖析过这种“立体”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内容。比如,不同类型的企业总是会选择不尽相同的创新模式,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如果说创新本身和产业、时代以及经济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在最新、最酷也最绚丽夺目的网络经济中,什么样的创新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对一家将创新视为灵魂的新技术企业来说,如何充分发挥文化因素的价值,以便更有效也更直接地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呢?
随着IT产业的逐渐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业内逐渐形成了几种流行的创新模式。当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以Google公司为代表的一种与网络精神内涵契合得最好的“创新理念”或曰“创新文化”正在逐渐兴起,并且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Google而言,这些奇迹包括巨大的用户群(每天10亿次的浏览量);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每年超过100%的增长率,只用了7年时间就使得公司的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极高的员工满意度(接近0%的员工流失);高效的产品生产机制(从1998年公司成立以来,已经推出50多个成功的产品)……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牛津英语词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