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作家教错你的58件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励志作家教错你的58件事-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在诸多例子当中呈现,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金科玉律。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深究过,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当中,其实“忍”的呈现不是一种心性的培养,而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现在痛苦地忍耐,只是为了未来能够扬眉吐气、位居上风。换到现代来解释,国外政党之间的权力斗争,绝对会容许对手一再叫嚣而不动声色,只因为他们要选另一个更好的时机来做反驳、甚至反击,这个时机可能就是投票前、媒体聚焦完整前、证据搜集齐全前,因为日后作好准备火力全开,才能让对手毫无招架之力。此外,我们也从社会事件中发现,真正充满报复心态的人绝对不会在事前跟你叫嚣要你好看,而是让你误以为他无能,结果他默不吭声地聚集更多人来找你……所以当忍气吞声的动机是一种手段时,其实我们可以解释“未雨绸缪”也是一种手段,“先发制人”也是一种手段,谁又能说自己一定要学会忍一时之气呢?

    一位阅读过我的催眠书的读者写信给我,他很感谢从书中学会一些如何平衡情绪的方法,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对于许多事都是敢怒不敢言,持续的压抑让他生活得很不快乐,但是从书中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如何用正面的角度来看事情,所以现在当他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告诉自己“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看了他的来信,我赶紧回信给他,因为我觉得这信中的内容好像是在说明我在教他忍耐,我有必要来说明一下我的看法。

    我告诉他,“忍”也是有一定的分寸和原则的,当忍则忍才是正确的态度,凡事都忍则会让自己的个性显得软弱,所以我强调所谓用正面的态度看待事情并不是一味教人容忍,而是用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或别人此刻的作为和心态,千万不要把“忍一时之气”当作是一种习惯或是唯一的角度,那不是我的初衷。这位读者连解读成这样都觉得好过多了,可以想见,当他了解真正可以对他有正面帮助的概念时,他的生活绝对会有更好的改变。

    其实心中有疑问或不平时,应该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问题纠结在心中,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和困扰的好方法;因此,建议你不要再去错误地解读古人的见解,毕竟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许多人情世故已经超乎了古人的想象,他们没有改变想法的机会了,但是你有,所以你应该用对自己更好的方式去看待它。

    耳提面命

    当忍则忍才是正确的态度,凡事都忍则会让自己的个性显得软弱,所以我强调所谓用正面的态度看待事情并不是一味教人容忍,而是用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或别人此刻的作为和心态,千万不要把“忍一时之气”当作是一种习惯或是唯一的角度。

正文 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对于这句话,我永远都充满疑问,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上国小的时候,我曾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可不可以举个例子?”结果老师叫我到后面罚站,要我自己想通了再回来坐,可是我怎么可能自己想得通?我就是想不通才提问啊!唉!不禁觉得现在的小孩真幸福,生活在媒体主体鼓励全民报料的时代,没人会被老师唬弄。。HaOsHUDU。cOM

    也许你会说“因为你现在帮助他,他将来也会在你需要时帮助你”,确实是如此吗?如果我当初是在与他素昧平生的情况下帮助他,或是日后我们不再相见,他怎么会知道我需要帮助?看到这里,相信大部分朋友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我们也许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但是凭什么我要认为这就是在帮助自己?

    一个没办法解释清楚的道理,其实反而会误导别人,譬如我说从小没有人可以清楚地跟我解释这道理,连老师都以叫我去罚站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等于是被强迫选择“妥协”或是“为反对而反对”,这不但没有教育意义,也使得对此有疑惑的人更加不解。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你去帮助别人,今日他受惠,未来他也会将心比心地去帮助其他人,也许有天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的人也许就曾经受过他人施惠,于是变成是一种良性循环。”这样解释像不像绕口令?我倒觉得更像解释传销的定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传销事业,所以有些讯息会有断层,这也可以解释出我们一直搞不懂什么叫做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的道理一样。

    有一回在NLP(神经语言程序)这门课程的课堂上我联想到这个话题,希望学员们能竭力证明这道理说不说得通、做不做得到。大部分学员的反应都先是“这有什么好讨论的?这是定理啊!”接着学员们不是举不出例子,就是让假设的情境很容易就被质疑到哑口无言,我们又再一次地证明了这并不是“天理”。通常在你认定了这个道理是被质疑的时候,就会在别人需要援手时,降低了拔刀相助的意愿,所以质疑这个论点最主要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否定它,而是让人“了解”帮助他人的动机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并且了解别人也没有义务一定要帮助你,因为别人有自己的意愿或考虑。没有预设立场才能让你发自内心地去做、去接受。以这样的想法去看待这件事,将能够让你将慈悲的心更加形于外,进而去影响周遭的人。

    也许此时又有人说“反过来也还是老话一句:帮助别人应该不求回报”,这样的想法只对了一半,因为刚刚前面提到了,善的行为其实也应该有其考虑,所以“习惯”这种作为和想法才是重点,当作一种习惯会让你认为这种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是没有回报的,而且少掉了一个让人质疑的论点,可以让人更发自内心去接受“帮助别人”,渐渐变成一种习惯。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经常会遇到可以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大家基本上都可以将自己照顾得很好,或者大家都很压抑,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帮助别人”更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心态,而不需要随时地提醒自己。如果这样的思考和作为能够影响身边的人,推而广之,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如此,等未来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将会发现在一旁看热闹的人少了,不假思索伸出援手的人多了,那不是很好的画面吗?

    耳提面命

    一个没有办法去清楚解释的道理,反而会误导了别人,让人只能选择“妥协”或是“为反对而反对”,这不但没有教育意义,也使得有疑惑的人更加不解。

正文 做你喜欢的事,才能更接近成功?

    问过许多朋友“最理想的工作状态是什么”,大部分的人都回答“最好是兴趣能够结合在工作上,会做得比较愉快且长久”,这时我都不忘泼他们冷水:“大家都希望如此,等到这份工作你做三年之后,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份工作!没有乐趣可言!”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可以不工作就能维持生计,谁愿意每天花一半以上的时间去做不是自己乐意处理的事情?所以更可以去佐证,从事一份你喜欢的工作,它可以给你愉快的心情,但绝不能保证它会带领你走向成功的坦途。WWW。HAOShuDu。cOM

    光是拥有一份热忱,顶多只是赢得外界对你处事态度上的赞赏,却实在看不出能够接近成功的条件在哪里?一个拥有成功特质的人,除了要有非常好的运气,再有就是懂得判断,而这跟你所面对的事情到底擅不擅长、喜不喜欢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一旦你拥有正确的判断力,不管你是按部就班还是旁门左道,越到后面越是如鱼得水。

    我有一位艺术家朋友,他可以说是典型的将兴趣与工作相结合,十几年下来,他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拥有一席之地,曾经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我就站在他的旁边听,他告诉记者“坚持你所喜欢的工作,就会更接近成功”,记者用闲聊的方式提出另一位与我朋友同领域的创作人,说那位创作人发迹较晚,但是凭借宣传手法也很快在这个领域与我这位朋友并驾齐驱,对此询问我朋友的看法。结果不出我所料,我的朋友回答“艺术家若拥有创作实力,是不怕被比较的。”待记者离开后,我直接告诉朋友:“这记者的意思是,即使发迹晚、创作实力不见得最强,凭借其他手法也一样可以拥有名利,她想再次确定你认为充满兴趣会比较接近成功吗?”我朋友认真地思索了好一会儿,无言地对着我笑,没有给我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这朋友个性相当老实,也真的对他所擅长的东西相当执着,换作我是记者,我也一定会毫不吝啬地吹捧他,只是记者也许跟我一样,看到了现实面的问题:充满傻劲毕竟不如充满灵感。

    成功的途径其实有很多,就像在这个社会上,许多业界名人也不见得是本科出身的;严凯泰(台湾著名企业家。现为台湾裕隆集团执行长,暨集团旗下企业裕隆汽车、中华汽车、台元纺织副董事长)本身学企业管理的,对流行信息却充满浓厚兴趣,但是他从小就知道将来他的出路只有一条,而且是时间越接近,这条不归路看似越难走。当他接手裕隆时,完全看不出他是将兴趣结合在工作上,大部分员工和外界也都不认为裕隆在他手上可以起死回生,凭借着父母亲的期望和企管专业,严凯泰将裕隆本土车业龙头的位置重新擦亮,跌破一堆眼镜。他不避讳地告诉媒体他从小就承受许多压力,一路走来感觉是孤单的,但是他知道“一定要先成功,才能毫无顾忌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这件他所喜爱的事,就是成为服饰品牌进口代理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见,“兴趣”和“成功”同样需要非常多的积极和热忱,但是凭借兴趣而希望接近成功,似乎没有先锁定如何成功之后再从事兴趣来得有效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