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少女纯真追梦之旅:非梧不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90后少女纯真追梦之旅:非梧不栖-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 个不同的切入点,然后讨论评价谁的角度最有新意。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有一则材料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同学们开始说“越轨”、“出轨”,思维仍有局限。轮到我时,我说:“酒好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师评价说切入点不错,但注意行文时要扣一下材料的“红杏”,否则,含义虽有,却难以让读者一下就看出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并叫我仔细思考如何让阅读者一目了然。此时,教室里某个角落传来一个声音:“是红杏总要出墙。”于是,众人狂笑到抽筋。气氛一下就调动了起来,同学们的思路也越放越开。单单是关于这则“红杏出墙”的材料,就挖掘出“分享”(将满园春意同墙外的世界共同分享)、“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水寒而知冬将至)、“红杏本无意,人望知春来”(世间万物因人的多情而有了别样的色彩)等等。
2.积累深厚。“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不让自己面对考题有此慨叹,平时的积累必不可少。我有3个专门做积累的笔记本。一本记录好词、佳句、妙段,一本记录著名的史实、名言、典故,一本记录自己平时对人、对事、对书的一些思维的碎片,或是自己想到的妙句、华章。当然,有空的话最好就落笔成文,以一篇完整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小学和初一时较有时间,基本上一有想法就写成日记,初二开始变得很忙,所以,初二、初三只有周记或堂上作文。高中的繁忙有增无减,所以,只能采取记录思绪片段的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开始做这些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使然。
语文的“千淘万漉”虽看似辛苦,但是若内心充满热爱,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唯有吹尽狂沙,才能得到灿灿黄金。 
                  
 英语:听千曲而后晓声
 2008年的6月,在高三学子疲于应战高考的时候,我则坐在托福的考场,开始了我的托福考试。这次考试,我的总分为109分(满分120)。有一点遗憾没能上110分。
英语向来是我的强项。小学五年级时我就曾获得湛江市奥林匹克英语竞赛高年级组全市第一。初中以1分之差同奥英一等奖失之交臂,名列全市第12名。
谈到学英语的心得,我觉得学到纯真地道的英文的最好的办法是看原版英文电影。选英文电影的原则是:1。内容应是你最感兴趣的。因为是你的最爱,遇到理解障碍时,你才会有不懂不休的豪气。比如,我最喜欢的是科幻片,于是,我就选了《星球大战》、《黑客帝国》来看。其次是间谍片和情感剧,就看了《谍中谍》、《公主日记1、2》、《美国派》等。2。对话要多。若选择一部动作片,主角的英姿的确让人拍案叫绝,看得也很热血沸腾,但是,到后面你就不知自己是在学武术还是学英语了。情感剧一般很符合这第二点要求,且悲剧的对白比较唯美,而喜剧的对白则很生动、俏皮。
记得初三时,在外国友人Brenda和Aldo的影响下,我开始每天晚上10点下了晚自习后看40~60分钟英文电影,对白字幕都是纯英文,绝不依赖中文字幕,遇到经典对白就抄下来,遇到不懂的词就记在单词本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语感、听力、口语突飞猛进,为日后考托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初三、高一交接的暑假,我上了新东方的新托福班。之后,我很久都没能抽时间准备。我真正开始准备新托福,是在2008年3月中旬。在准备托福的过程里,我的英语老师李汝清老师给了我很多关照和支持。
为备战考托福,每天早上吃完早餐,我就做一篇托福的听力,然后选一段来听写或者跟着听力材料朗读。新托福Longman特训那套书的听力,都是很纯正的美音,简直是用作跟读的不二教材。当然,作为听力书来说这是一个缺陷,因为新托福听力有时会放一些非英语国家教授的讲座,以模拟北美大学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若你的耳朵只会听纯正美音,估计当听到什么法国教授、西班牙教授或日本教授的讲座时,你就会彻底崩溃——Is he speaking English?
每隔两周的周末,我就专门抽出3个小时的时间,完整地做一套新托福的电脑模拟考题。Longman的比较简单,Delta适中,Barron较难。不知为何,我从朋友那得到的一张Kaplan模拟考试光盘的某些词,是不正常的字符,害得我做完一套模拟考题的阅读后,脑子快要瘫痪掉了。本来托福阅读就很伤脑细胞了,做这个不正常的模拟考题,还得连猜带蒙地把那些诡异字符所代表的正常单词想出来,实在叫人大脑死机。
新托福的口语和写作,我是交叉着准备的,因为这两个模块的问题实在很相近。在广泛地参阅了手上所有的托福书后,我将一些重复频率很高的问题列了出来,坚持每两天至少写一篇。写的时候我们注意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中有什么是可以一材百用的,用个本子简单记下来。这点同语文作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英语口语,其实就是把脑海中的思想表达出来并注意把握好时间。我练习英语口语和英语写作时的做法是:通过写作积累素材,通过计时训练把握说话技巧,通过听自己的录音纠正一些发音错误。可能是因为同外国人交流得较多,从未觉得难以开口,遇到题目总有话说,练习只是帮我说得更有条理罢了。
英语学习是长期坚持的过程,正因为我们不在英文环境中,所以更要持之以恒。当读英语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就会觉得一天不读英语,人生都不完整。 
                  
 与星空相约
 ——记华附博冠天文社国庆节于万顷沙天文观测活动
天黑前调试天文望远镜
披衣从帐篷中出来,凌晨4点的秋风掠去了我迷蒙的睡意。天空是墨蓝的,路灯的橙黄抹亮了东方的天空,面前的草地上,冯彦斌在专注地调着望远镜,张思聪在椅子上就着红光看博冠的旋转星图,黄晓铨则站在张思聪身边仰头望天。
夜风带着凉意,驱散了水塘上方的水汽,看到的星空比10点多时更加璀璨。飞马座大四边形还未退下,仍在西边天空熠熠生辉。漫天星斗中最夺人眼目的莫过于天狼星巨弧了。天狼星,南河三,双子座的北河二,北河三还有御夫座的五车二,这5颗亮星组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点缀辽阔的夜空。梅西叶M45即金牛座昴星团中的几点亮星依稀可辨,像极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冯彦斌此时将折返式望远镜对准了猎户座大星云,编号M42的深空天体,位于猎户腰带上的那把宝剑旁边。有心人天不负,他终于成功对准了M42。从望远镜中看去,只能看到几点疏星和一团模糊弥漫的光晕,却见不到书上彩图中那一圈绚丽的玫瑰红。但我们依然十分欢欣鼓舞,因为要将望远镜对准天上的一处是很难的。往往当你看准了一处夜空后想用望远镜对准它,可是望远镜的目镜中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星空,因为它看得太深入、太清楚,反而容易让人迷失在那一片星光里。
思绪飞向远古,我们的先人就是用那一双双眼守望天穹,然后为一个个假想的星座编写动人的传说。但肉眼给我们的只是感性的认知,唯有现代科技给我们以理性的真实。从布鲁诺到哥白尼,从开普勒到霍金,天文学在这些伟大科学家们夜复一夜的坚持中逐渐发展、成熟,带给我们太空的秘密。
从上古走来的星光,静默地俯瞰着沧海桑田,仿佛要把古老的传说洒遍大地的每一处角落。
博冠天文社,我们与星空相约。
[后记:这篇文章是在2008年9月30日万顷沙天文观测活动后,为学校博冠天文社的社刊写的活动感言。华师附中“博冠”天文社于2008年6月23日由广州博冠企业有限公司赞助成立,目前已拥有八台天文望远镜和一系列的天文设备。社团旨在通过组织高质量的天文活动(如观测、讲座等),在校内进一步普及天文知识,让同学们充分领略浩瀚星空的美丽。冯彦斌是第一任社长。这次国庆观测活动是我们这群天文社创始人为给天文社日后的活动寻找观测基地而进行的踩点活动。当天我们在晚餐过后就开始观星,几乎彻夜未眠。 
                  
 莫让“读书时间”成为“记忆”
 前两年,央视的一个节目“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持续走低,迫于形势而将其更换为“记忆”。透过央视的无奈之举,我们看到了那份不能承受的现实之痛。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精神空气。生理的呼吸,只能满足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的最基本生理需求。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我们还要精神的呼吸,也因为这个,生存变成了生活,我们才得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蔚蓝的星球。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月凉如水的夜晚,一灯如豆,不妨捧起一本唐诗宋词,沿那风骚古道溯流而上;折一枝渭城朝雨的绿柳,感受甘若清泉的友谊;听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触摸那颗怀才不遇的孤傲的心;登一座高楼,体味“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怨妇之伤。在唐风宋雨中精神呼吸,我们体味到了人生百感。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若我们走近红楼,去看那群芳如何红楼一梦历尽一个王朝的兴衰。封建礼教压抑了她们的灵秀,扼杀了她们的幸福。而雪芹先生“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矢志不渝亦让我们感动于那一颗火烈的赤子之心。在《红楼梦》中精神呼吸,我们深感革故鼎新的必要与迫切,我们亦被雪芹先生不为繁华所动,为完成这部千古奇书而安贫乐道的精神所感动。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凄苦一生,《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顽强坚毅的品质,《鲁宾逊漂流记》中所展现的那种与天斗、与地斗的属于大写的人的生命雄风,无一不给我们以深深的触动。也许,是在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苦难与幸福的关系;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