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缅甸,带上佛的微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去缅甸,带上佛的微笑-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次结集,即印度迦罗阿育王(Kalashoka)时的吠舍离(Vesali)七百结集。佛灭百年,有些和尚破戒,引起其他僧团不满。双方相持不下,召集七百弟子结集。这次结集使整个佛教分化,被指责违反戒律的僧侣离开长老部,另立山头,称为大乘僧团,也就是后来大乘佛教;而原始佛教的长老部,也就是上座部(Theravada),成为后来的小乘佛教。两部派的集会都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三次结集,印度正法阿育王(Ashoka)时代,于国都华氏城(Patiliputta)举行的结集。佛灭后234年,阿育王信奉佛教,许多异教徒因此加入僧团,以得到国王支持,但他们坚持宣扬自己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在帝须(MoggaliputtaTissa)长老的建议下,阿育王举办了第三次经典结集。混入佛教的十八派6万异教徒被逐出僧团,选出1000名僧侣,用9个月时间,完成经典结集。帝须撰写《论事》(Kathavatthupakarana),即〃争议点〃,以推翻异教徒加在佛教正法里的错误理论和观念。

    第四次结集,又称阿卢寺(Aluvihara)结集。公元前29年于斯里兰卡马特莱(Matale)的阿卢寺举行结集,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这就是贝叶经。贝叶经开始传播,唐人李商隐诗〃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即此。对阿卢寺结集,大乘僧团不予承认。他们历史上的第四次结集发生在公元70年,由迦腻色迦(Kaniska)王召集,于北印度迦湿弥罗(Kasmira)举行的大型结集,以世友尊者(Vasumitra)为上首。这次结集有五百阿罗汉参加,造《大毗婆沙论》二百卷,集有部之大成。
第7页 :
г米г花г书г库г ;www。7mihua。com
    第五次结集,公元1871年,缅甸敏东王时期在曼德勒举行的结集,由超过2400名僧侣对佛教三藏尤其律藏进行重述、验证、比对,以确保无误。这次结集花了5个月的时间,方式和首次结集同样严谨。所有经文镌刻于729块大理石碑,上面建立三层小佛塔保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经,这就是固都陶佛塔。

    20世纪,研究东南亚经济的美国人麦克斯维尔博士认为,这次结集的花费,从高僧的衣食住行到大理石的开采、经文的镌刻等,约为今天的3亿美元以上。缅甸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两次英缅战争,丢掉了半个国家,可谓国难当头,但他们依然举办这样的盛会,只能解释为,全民深信我佛慈悲,保佑众生。

    第六次结集,佛教最近的经典结集于1954年在仰光举行,由缅甸政府赞助。首相乌努(UNu)指示建造形如七叶窟的大山洞,邀请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八个国家的2500名长老参加,同时重述和验证经典。比对结果用除印度外的七国文字撰写,在1956年才告完成。这次结集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无误的佛教正法经典。

    佛教六次经典结集,两次在缅甸,可见缅甸人对于佛法的尊崇。其实,最早传入缅甸的宗教是印度婆罗门教,但缅甸现在甚少供奉湿婆(Shiva)神,偶尔可见毗湿奴(Vishinu)像。按理,因地缘便利,印度教对其影响更大,但印度教对缅甸的影响还不如柬埔寨和泰王国,佛教反而在缅甸开花结果。斯里兰卡《岛史》(Dipavamsa)记载,阿育王曾派须那(Sona)和郁多罗(Uttara)两位长老到金地弘扬佛法,直到上座部佛教传入,才代替婆罗门教。

    附近是金字塔形独特僧院,门前有巨大的莲花盘,底层白色,上几层黄色,各层密布小塔,看起来雄伟壮观。一对情侣在僧院逗留,小伙子整理笼基时幅度过大,结果露出〃那话儿〃,不幸被我瞧见,缅甸人的笼基下面是否还穿内裤?其实,笼基是懒散的休闲装,动作幅度大,就会脱落,是以经常看到缅甸人当街整理笼基,就像西班牙人在斗牛。

    瑞难陀僧院(ShwenandawMonastery)已经关门,我和辛荑只好在铁栅栏外面观看。这座僧院为纯柚木建筑,方顶重檐结构,由数百粗大的柚木柱子支撑,门窗墙壁及廊檐都是柚木雕刻,精美绝伦。有人诗意地说,〃柚木寺每一寸肌肤都充满了翻飞的图案〃。

    柚木僧院不仅是缅甸传统建筑的典范,也记录了一段皇室故事。这座建筑最初在皇城内苑,是敏东王的寝宫,他死后,继任者锡袍王将整座建筑拆迁于此,改为僧院,所以柚木寺也叫金色宫殿。据说,锡袍经常来到僧院独坐冥思,这里还保留着他的狮子宝座。

    曼德勒山正门不远处就是加乌库塔奇(Kyauktawgyi)佛塔,里面有尊单块淡绿色大理石雕成的坐佛,重愈800吨,佛像四周有80多尊雕像,皆为佛祖门人。这座佛塔意义深远,由敏东王仿蒲甘阿难陀(Ananda)寺而建,于1878年完成。巨石来源于曼德勒北部12英里的萨金(sagyin)采石场,动用1万人花两个星期才运到这里。

    附近是国立曼德勒佛学院,为〃佛教大学国际协会〃的成员,环境不错,几个和尚在门口徘徊。我探头往里看,凝神拍照时,辛荑提醒,要下雨了。天色昏暗,黑云压城,看来要邂逅一场大雨,便赶紧回程。未几,豆大的雨点砸将下来,辛荑忽然发飚,将单车踩得飞快。

    小贴士:
第8页 : 如果只看一个景点,就去摩诃牟尼佛塔
    曼德勒山东南麓有许多佛塔僧院,部分佛塔在工作时间检查通票。柚木寺最好早点进去,五点左右就关门了,当然,此时开门的佛塔没有人查票。

    如果只看一个景点,就去摩诃牟尼佛塔

    〃镜影萧疏鬓尽白,山容憔悴岁惊残。〃为了表达我对这场佛事的尊崇,半夜爬起来沐浴更衣,蓦然发现,镜里容颜暗涣,不由想起网上流传的果敢王彭家声的诗句。我没有他的雄心壮志,但连日车马劳顿,却也落得个面容憔悴。

    摩托车骑士长发飘逸,已在店外等候,我跨上后座,只听〃突〃地一声,向南驶去。遥夜如洗,行人稀少,市声消歇,城市正在酣睡,昏暗的路灯发出幽微的光,不复白日的飞尘斗乱和浮躁喧嚣。转瞬走过三四公里,抬头看时,摩诃牟尼(Mahamuni)塔到了。_米_花_书_库_ ;http://www。7mihua。com

    旅人夸张地说,来到曼德勒,如果只去一个地方,毫不疑问就是摩诃牟尼佛塔。〃大佛塔〃香火鼎盛,是上缅甸最重要的朝圣地。所供铜像最初在若开邦,1096年蒲甘阿隆悉都(Alaungsithu)王曾前往朝拜。1785年缅王孟云征服若开,佛像成为他的战利品。据说,耗时5个月,翻过138座山,建立54个菅地,终于将佛像从巴当(Padaung)带到阿玛拉普拉。孟云三拜九叩,用皇室平底船将佛像经伊洛瓦底江送到实皆(Sagaing)山麓。

    还有个说法,青铜佛像由释伽牟尼亲自开光,将胸中热气和呼吸注入铜像。所以当地人将铜像视为佛祖真身,认为能带来好运。对此我深表怀疑,佛陀时代未必有如此高超的铸铜技术。再者,佛陀对自己的塑像开光,似乎有些奇哉怪也。传说毕竟是传说,听过也就算了,经不起推敲。19世纪,一场大火烧毁了曼德勒城,佛像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只有纯金皇冠和金制品被溶化。历此劫难,佛像更为传神。

    门口灯火通明,高耸的塔顶金碧辉煌。几个和尚托着钵盂,示意施舍。我有些诧异,不予理会,沿寺院右边的长廊进去。正殿金色大门紧闭,已经有许多信徒或跪或坐,等候在此。

    左边骚动起来,一位略显富态的和尚正襟危坐,正在说法讲经,两名年轻的僧人分立左右,面前是几个双手合什的信徒。香客的坐姿颇有意思,男子跪式,双脚垫着屁股;女子双腿合拢,屈膝后置于侧面,看起来比较舒服。当地人说,他是高僧,主持佛像洗脸仪式。我恭敬起来,不过还是拍了几张相片,他似乎也不介意,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殿门开启,露出里面高达4米的金色坐佛像,头戴金冠,身穿金衣,信徒忙不迭地磕起头来。古老的梵乐响起,环绕在空旷的佛堂里,安宁祥和,庄严肃穆。一队白衣素服的俗家弟子分别抱着金钵银罐和鲜花香烛鱼贯而入,将坛坛罐罐放到香案上,然后认真打扫起来。他们头上白色的包布侧面打结,如陕北老农的羊肚手巾。又进来几个穿深红袈裟的僧人,依旧托着鲜花香烛。今晨最隆重的佛像洗脸仪式要开始了,我赶紧跑到前排坐定。
第9页 :
    主持和白衣人双手举起塔形的鲜花盘子顶礼膜拜,再拿各种供品叩拜几遍,白衣人便双手合什,恭请主持上台。主持年纪大了,艰难爬上临时搭成的铁架子,对着佛像行完礼,拿起白衣人递上的黄色丝绸,围在佛像脖子上,正如美发店里的护衣,我不觉失笑。然后,白衣人分别将蓝黄红白橙五种颜色的布浸湿,递给主持。主持不厌其烦,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擦拭佛像脸部。

    洗脸绝对是力气活,主持很快汗流浃背,旁边的白衣人便朝他后背摇扇子。这是漫长的过程,不同颜色的布要分别蘸取不同罐子里的液体擦拭,如球类比赛的单循环。

    信徒们或双手合什,或手捧鲜花,低眉顺眼,嘴唇翕动,不停念叨着什么。他们都是男子,身后十余米处有栅栏,写着〃女士不允许进入〃(Ladiesarenotallowedtoenter)。大金石也有类似规定,足见妇女地位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