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群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单身群落-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屑于和男人合作。
  单身女人F,45岁,音乐教师,因为第三者介入这类老套的故事,五年前和丈夫离异,之后独自抚养女儿,工作之余还要教钢琴课,收入相当可观。一年前,送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她说:女儿在国外读书非常争气,毕业后可能会在墨尔本找工作。等退休后就随女儿一起迁居国外,“和女儿在一起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她说,年轻时不懂事,以为婚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以为婚姻是男女之间爱的融合,到老了才明白,婚姻只不过是社会的需要,一男一女组成家庭才利于人类的繁衍。现代社会,如果女人有能力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何必需要婚姻这一种形式?这是她的结论。
  目前,中国社会的公众舆论,一般都认为单亲家庭在教育和哺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重大欠缺,这个观点是比较直观也是比较粗糙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哺育和教育的优劣程度,其影响主要取决于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如果这样的家庭处于低收入之中,但是能够及时地获得社会的救助,那么我们就能将这种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除了由于单亲一方出于工作的压力而没有时间实施教育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处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自卑。这一问题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因高离婚率造成的大量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坦然的态度来正视自我以及父母现存的生活方式。
  成为一个单身母亲或单亲父亲,对于任何成年人来说,都是有他或她不得已的理由,即使是仅仅出于自己的生活观念而选择了单身,也情有可原。公众舆论在考虑子女教育责任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婚姻双方作为自由人本身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婚姻关系确实破裂的情况之下,要求他们为了儿女牺牲自己的整个人生,这是不合理的。因而公众舆论不应当仅仅是反对离婚,反对单亲家庭,甚至歧视单亲家庭的儿童,而是应当给予他们(单亲家庭及子女)理解和适当的关爱,社会组织则应当尽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9)
单亲家庭和单身个体有区别,没有子女的单身个体的优势在于:(1)经济独立,没有负担;(2)没有家庭的亲情也没有家庭的争端;(3)不用担心子女教育和就业;(4)行动相对自由;(5)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单亲家庭就没有纯粹的单身者那么幸运了,除了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单身母亲和单身父亲以外,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
  1被迫:例如上面的例子,婚姻配偶的一方为了摆脱被医生诊断为终身残疾的子女的抚养责任而提出离婚,为了子女的生存,被动离婚的一方只有单独抚养子女。不能再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残疾的子女的牵累。这样的单身母亲或者单身父亲完全是为了子女而牺牲自己,依靠一个人的工资和一个人的精力来抚育一个有残疾或者残障的孩子,其中的艰难辛苦是可以想象的。
  2主动:因为遭遇婚姻和家庭的不幸,离婚或者丧偶后拒绝婚姻,宁可一个人抚育子女,与子女相依为命,从子女身上寻找情感的依托。
  3有再婚的意图,但是因为很多原因不容易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或者是让孩子满意的再婚配偶,只有维持单亲家庭的现状。
  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和单身个体的生活选择是有些区别的。有子女的单身者在考虑自己是否再婚时,有比单身个体更多的顾虑,他们必须事先考虑子女,也有人几乎完全从子女角度来考虑,子女的幸福就等于自己的幸福。有的人为了孩子而再婚,理由是再婚可以争取到更好的经济条件或者是生活上的帮手以便于照料孩子;有的则永远放弃婚姻,理由是再婚之后可能遭遇到的种种困扰可能对子女造成伤害;有的人则是准备结婚而苦于找不到合适对象。比起完整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抚养子女不仅必须面对经济的压力,而且在目前的文化环境中他们还必须面对精神的压力。家庭的破裂给子女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心灵创伤,社会的歧视(例如同学、邻居、亲友的议论)也给单亲家庭的子女带来一定的心理上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赞成父母因为子女而勉强维持破裂的婚姻和家庭或者勉强再婚,我们认为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可能更大。中国是一个重子嗣的国家,父母常常把孩子看得高于一切,特别是近数十年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地遏制了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使得独生子女变成了“小皇帝”。很多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最基本的人格和做人的原则。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观念,让法律上合法合理的离婚在人们的意识中也变得合情合理,离婚仅仅是个人生活选择的一种尝试,它不仅意味着旧生活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单亲家庭不仅仅是婚姻生活破裂之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也可能是一个成年人主动思考之后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舆论应当容忍和接受这种选择,家庭中的孩子也应当尊重家长的这种选择,孩子没有权利为了自己而抹杀父母如此选择的权利,社会更没有权利妨碍这种选择的自由。如果全社会的意识观念转变过来,那么单亲家庭的生活境况可能会好一些。
  单身女人M,50岁,工人,10年前离婚,和女儿一起生活。20世纪末,所在工厂宣告破产,拿到很少一笔安置费。为了活下去,她用平时的积蓄加上安置费租了一间两层楼的房子,一楼开店,出售体育健身用品,二楼和人合伙开办了一个舞蹈班,教授国标和拉丁舞,学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后来,这个舞蹈班渐渐地有一些名气,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前来加入,有男有女,不过女性还是多数。在艰苦创业的那几年里,M女士没有忽视对女儿的培育,除了温厚的爱,还有严格的要求。也是因为她从事的工作,女儿从小得到艺术的熏陶,初中毕业后,考取本市艺术学校舞蹈专科,母女俩非常高兴。曾经在一个聚会上和M女士相识,根本就看不出她的真实年龄,身材好,人也显年轻,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谈到事业和女儿时,开心的情绪感染了在场者。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10)
格伦·维克斯乐工作室作品
  西方社会已经建立了健全的帮助机制,帮助孩子们学会应付复杂的家庭离异问题,学会渡过家庭离异而造成的情感上、生活上的难关,渡过父母亲分开的适应期,所以西方单亲家庭的孩子思想成熟得比较早,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强。这里举一个真实的事例。
  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某国,一个11岁的单亲家庭男孩,父母离异后,母亲带两个妹妹移居他国。一天,男孩非常想念妹妹,拿了钱和护照(他本人的),私自乘火车前往母亲所在国城市,途中经过几个国家,其间,数次办理签证、数次倒换交通工具、数次兑换钱币(例如法郎兑换马克及瑞士法郎等,因当时没有统一的欧洲货币)。到了母亲家中(母亲当时在家,并没有感觉奇怪),瞒着母亲将两个妹妹(分别为八岁和六岁)偷偷带到机场,买好机票从检票口蒙混过关(机场对儿童单独乘机有规定年限),乘飞机回国。母亲发现立即报警,此时飞机已在途中。两国警方交涉后决定待飞机降落目的地再将两个小女孩送还。就这样小男孩终于将两个妹妹带回家里和父亲团聚一日,而后由警方派专人护送回母亲的居处。当时欧洲媒体以《世界上最年轻的绑架者》为题进行了报道。虽然这件事比较特殊,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西方儿童的生存应变能力。
  中国城市家庭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心理的自控能力比较低,父母亲的离异对他们心理造成的影响也大。因此,有必要建立这方面的组织机构,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采访中碰到这样一个女士,她说她的丈夫让她实在难以忍受,两人已经完全没有夫妻感情,她常常受到丈夫恶毒言语的侮辱,除此以外她还怀疑丈夫品行极为不端,对婚姻极不忠实。但是,当我们问:“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什么不离婚?”她回答:“为了孩子。”她告诉我们她的儿子对她说:“为了我在同学中的面子,请你们一定不要离婚,我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谁都猜得到这个女人早已经将自己的苦痛咽进肚子,对采访者的那番话只不过是她找个人诉苦而已。想想这个女人为了孩子而痛苦一生、屈辱一生的故事,社会就应当理解那些选择了单身生活的男人和女人们。
  四、莲开千瓣——听一听我们的想法
  单身者到底好不好?到此,我们依然难以回答。其实,肯定和否定的答案都不能展示问题的实质。它仅仅是能帮助我们更多地认识单身这个复杂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
  问题:对你的生活满意吗,你是否愿意改变目前的生活?
  “满意,这个谈不上。如果有比较合适的我还是愿意结婚,但是在现实中合适的人太难找了,所以我只有暂时的这么过着,等待机遇。”(一个34岁的商界单身女性)
  “不能用满意这个词,但是我愿意这么生活,结婚和家庭让我伤透了脑筋。我和丈夫离婚已经10年,我有两个儿子都大了,当年都愿意和他们父亲一起。如今见了我只知道找我要钱,也没有母子感情。我觉得婚姻和家庭都没意思,我很早就一个人生活,也有过男朋友,年龄比我小,但是绝不可能有婚姻。现在我老了,依然是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无聊也很轻松。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不受谁的摆布。看看周围的女人,一天到晚忙了儿子忙孙子,我就觉得自己很幸运。”(一个50岁的在企业工作的单身女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