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巫祠时代-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书讲述古汉语氏族,从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千年多的时间里,是古汉语形成的时期。因为对少昊的误解,就产生了对历史的误解,凡是与少昊有联系的事情就想到了古河道地区。少昊是渭河地区的崇拜,渭河的历史移到了古河道,渭河地区出现了历史的空白,而古河道地区却出现了历史的“堆积”。

  可是,怎么就发生了这个历史性的误解?作者看到了一条记载。关于少昊,山海经有记载,这一条记载被后人误解。

  山海经&;#8226;海内东经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东海之外,指古河道。大壑,海沟。国,巫祠称自己活动的地方叫国,就是巫祠。孺,抚养。

  这一段话很让人做下面的理解:

  在东海边,叫作大壑的地方(也就是古河道),有一个少昊之国,帝颛顼在这里长大,这里还有他留下的琴瑟。

  古人正是这样理解的。读者,你是不是也这样理解?

  这一段话是少昊的信徒(后代)夸耀自己攻击颛顼的话,古人作了误解。我们来重新翻译:

  你们那里在东海边,有一条大海沟,荒凉得很,怎么跟我们少昊之国比?我们的少昊神曾经抚养过颛顼。看,琴瑟可以作证。

  少昊之国在东海之外吗?不是。“东海之外,大壑(海沟)。”是个荒凉的地方。大壑的地方怎么能发生“少昊孺帝颛顼”的事情?这段话的本意是说,你们东海之外的人崇拜颛顼,说颛顼是你们的神,错了,颛顼是我们少昊之国抚养的神,是在少昊成长起来的,(你们东海大壑理当依附我们)。

  因为对文字记载的误解,流传下来少昊地名,产生了少昊在山东古河道的误传。少昊不在古河道,而是在渭河。山海经&;#8226;西山三经: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这一段话是少昊的信徒夸耀少昊的来历时说的话。说在陕西渭河有一座长留山,这座山的神叫做白帝少昊。

  少昊是怎样的身份?少昊是秦人的崇拜。秦人排的三皇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将少昊排在五帝之首,删去了尧和舜。

  从这一层关系可以知道,古秦人创造了高度的少昊文化。少昊文化曾经向东方传播过。少昊的信徒说,颛顼嘛,还是我们少昊抚养(孺)起来的。这个信息很重要,多少学者苦苦寻找颛顼的来源。颛顼来自渭河,由山海经透露了出来。

  古人认为少昊在古河道东,古河道西还有一个地名太昊。

  “伏羲都太昊”“太昊在陈”

  陈在今天的河南淮阳,但是,太昊的后代(自称是伏羲的后人)在山东的东平,济宁,费县等地。这几个地名都在少昊(曲阜)的附近。可知这少昊和太昊泛指同一个地区。古人是将太昊误当作少昊。从古河道的角度看,是将河南平原以西的人口泛称作昊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炎帝  炎帝与祝融
炎帝

  距今8千年的漳河人向南迁徙,先后进入古河道的始族古书记载了至少4个名字:炎帝,高辛喾,高阳颛顼和契。这1章讨论炎帝。

  炎帝始族来自漳河。漳河地区是古汉语的发源地区。炎帝始族向南迁徙进入古河道,后来向南迁徙至黄淮平原。炎人说漳河方言,是太行人的“土话”。太行人土话就象今天普通话的北京话。

  在漳河流传着精卫鸟的神话。神话说,炎帝的女儿叫女娃,女娃溺死在东海,就变成一只鸟,叫作精卫。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西山就是太行山,东海就是仍浸在洪水中的华北平原。可知神话的时代还在华北平原形成以前。从这一段话知道了炎帝的出身。

  (精卫,炎帝,女娃,东海,西山,这些话跟今天的话没什么两样。)

  炎帝是怎样名声显赫的呢?作为中华人的祖先在今天炎黄并称,炎帝在战国时受到讨论,最后的确立却是晚到唐宋时。事情的过程大概这样:

  公元前8千年,炎始族走出漳河。公元前4千年,炎帝兴起于卫河,这一支崇拜炎的始族南渡黄河进入古河道,以后,巫祠崇拜的炎帝向动物崇拜的神农竞争。这时候,神农已经衰微,蚩尤正在兴起。炎始族进入古河道,炎帝崇拜没有被土著的蚩尤接受,炎始族与昊人汇合,退出古河道向南迁徙,终于到达黄淮。这千年里,炎帝的名声并不大,在古河道没有留下很大的影响,到黄淮以后就没有了信息。

  (炎帝退出以后,高辛喾进入古河道。从古书资料看,喾终于也退出来。喾崇拜向南进入淮阳,向西进入伊洛,继续向西进入渭河。在蚩尤时期,古河道的大小始族先后退向黄淮。蚩尤在古河道大约存在了千年。不晚于公元前3千年,在卫河的高阳向南扩大领地,进入古河道。蚩尤退出来。高阳颛顼进驻古河道支持了契氏族兴起,这是后话。)

  在大商时代,黄淮氏族大多作了古河道大商的依附氏族。大商的领地叫作中国,依附氏族的领地叫作方国。历史的商朝由中国和方国两个部分组成。公元前1500年,大商衰微,黄淮的方国氏族纷纷独立,脱离大商。历史上有8百诸侯的反商联盟。8百诸侯就是指黄淮氏族。黄淮氏族树起炎帝作为反商的旗帜。炎帝这样辉煌起来,名气这样大起来。在商周之际,炎帝是怎样的形象?读者一定想象到:是祖先首领的形象,是一位保护神,就象黄帝那样的形象。在伊洛,周树起黄帝作为反商的旗帜,在黄淮,商方国树起炎帝作为反商的旗帜,如果不是这样,历史上就不会炎黄并称。周以后,炎帝的名声显赫起来,战国时,就象神农一样受到热烈讨论。

  关于炎帝,后人有记载。这些记载是战国以后的文字比炎帝反商时代晚了1千多年,比黄淮氏族时代的炎帝晚了2千多年。战国人与今天人一样,也不能知道炎帝更多的的事情。但是,读这些战国时代的讨论我们能够知道战国人怎样认识炎帝。

  (1)列子&;#8226;汤问:“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列子,人名,战国时郑人。

  炎人之国是列子推测出来的。列子并不知道楚之南有没有炎人之国,是依据古资料作的推测。列子从关于炎帝的崇拜推测炎帝的来源。在列子时代,崇拜已经是历史范畴,炎帝是多个崇拜中的一个。这就象今天的儒,释,道,基督,*多个历史辉煌一样。依据古书资料,战国时受到讨论的崇拜有尧舜禹一派,有传统的皇帝,颛顼一派,有黄帝,五帝1派,有炎帝,祝融一派,有白帝少昊1派,(象女娲,伏羲,已经是战国人的神话)。在战国人看来,黄淮地区的祖先中舜帝比炎帝更辉煌,更直接,这就像黄帝是中华民族更辉煌更直接的祖先一样。在战国人看来,炎帝已经是遥远过去不可考的祖先。舜帝的事迹在长江以南的洞庭湖,那么,炎帝可能在更南的什么地方。

  对于炎帝崇拜,引起了战国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列子的文字即是讨论的记录。列子从炎帝的资料中看出了炎帝的南方(祝融)来源,既然炎帝来自南方,就一定有炎人,有炎人之国。在战国时,对楚的情况已经很熟悉了,在楚的范围找不到炎的线索,列子便想到了这个炎人更在楚之南。(实际上,炎帝的南是对颛顼而言,以黄河为界,颛顼崇拜在黄河北,炎帝崇拜在黄河南。经过了2千多年的流传,事实变得模糊。)

  (2)淮南子&;#8226;时则篇:“南方之极,自北户之外。北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与祝融所司者万二千里。”(淮南子是西汉时书。从战国到西汉,史记以外另有2部书对古中华进行梳理。1部书是淮南子,又1部书是吕氏春秋。史记是政府行为,吕氏春秋为秦政治服务,淮南子相当学术著作。)

  这一段颛顼之国也是这个意思。西汉时,已经有了明确的地名为什么不用,用了一个颛顼之国?颛顼之国是与炎人之国对称的。炎人之国,颛顼之国讲的是“古称”或者说是巫祠术语。对帝,在汉时已经当做了天国。颛顼之国是将颛顼当做地区的标志,也就是秦岭以北。颛顼之国,炎人之国是说,以秦岭为界,秦岭以南到极南是赤帝和祝融的领地,秦岭以北是颛顼的领地。

  “北户”,在今天的越南,汉时,是汉的南界。

  “赤帝与祝融”:赤帝就是炎帝。注意,这里不说赤帝,也不说祝融,而是说“赤帝与祝融所司者”。这是因为作者不能确定这个炎人之国是赤帝的领地还是祝融的领地。

  (3)绎史:“炎黄各有天下之半。”

  这里说的两半已经不是南北两半,而是东西两半,从皇帝(颛顼),赤帝两半转成炎黄的东西两半。

  前面说到,黄淮氏族树起炎帝当作旗帜,组织起来东方的反商战线。这就是炎的天下之半。东方的天下之半是炎,西方的天下之半是黄。黄就是黄帝。周人反商树起黄帝相号召。但是,绎史的“天下之半”另有所指。绎史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形势:炎帝代表齐,鲁的商氏族后代,黄帝代表周,晋的姬性家族。说炎黄两半就是说齐鲁一半和周晋一半。(两半说的用意在于:炎黄两半联合起来对抗更西的秦1半)。为什么发生了历史的大周转呢?

  讨论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说齐鲁学者。下面是关于春秋时代“学者”的统计:

  淮南子  西汉  淮南

  列子   战国  郑(在洛阳东,非姬姓)

  老子   春秋  苦县(楚地,河南鹿邑)

  庄子   战国  宋国(河南,商丘)

  孔子   春秋  鲁,曲阜

  孟子   战国  山东,邹县(齐)

  墨子   春秋  鲁,一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