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巫祠时代-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猎,渔这些生产方法都是从八卦的离卦中得来。伏羲就是这样一位王。伏羲的后继者是神农,神农的后继者是尧,舜。算一下时间,网,佃,渔在半坡时代就有了。奇怪的是,作者从哪里知道这么准确的生产方法?特别是佃,不说农,耕,田。

  “伏羲都太昊”

  记录了伏羲神话流传的地区。太昊,后人认为在河南淮阳。古人将自己的历史认识加到了伏羲的身上。在这个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伏羲,庖牺,………戏几个名字。女娲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豨韦。这些名字中哪一个名字更接近原发音?伏羲,女娲史诗流传过多少个氏族?这些都不能知道。也许这些氏族先后地融合到别的氏族。也许离开了自己的住地,发生了迁徙。这些氏族消失在中华社会中,唯有史诗流传到今天。

  古中华由古汉语讲述和记录,古汉语的起源地区在禹氏族的故乡。公元前二千年,古汉语传播到华人和伏羲人的故乡,社会的中心逐渐移向河洛。华人和伏羲人使用华夏语,这使得我们对女娲史诗和伏羲史诗不能知道更多的内容。

  禹史诗,女娲史诗,是二部古中华的起源史诗。这二部史诗的思想延续下来,表达了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昆仑与秦祖先

  昆仑,在今天是一条山脉的名字。这个名字太响亮了:威严,高大,雄伟,一切的崇高的词语都可以加在它的身上。昆仑山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境。西极始于帕米尔高原,向东延续的部分叫做祁连山。祁连山已经是昆仑的山脚。

  “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不知读者想到没有,昆仑这个名字起源于一个远古时代的崇拜中心。初始的时候,昆仑可能是一个巫祠,逐渐发展到一个巫中心。它就象一个神话加工厂,将渭河地区流传的起源崇拜吸收进来,进行加工,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故事。在古人看来,昆仑是一个古老而神圣的地方。

  昆仑是古中华的一大崇拜“圣地”。但是,古人不知道昆仑崇拜的准确时代,不知道昆仑圣地的准确位置,不知道昆仑神话的起源氏族和流传氏族,也不知道昆仑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总之是一团谜。

  读者知道,今天的“历史”,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是在周以后整理和制作出来。周以后的社会以“洛阳平原”为中心。古书记载的“伊洛”就是指洛阳平原。这样,古人便认为,历史上的事情都是发生在这里。但是,昆仑的事情明显不是在洛阳平原,而是在“西方”。西方,那是渭河地区,对周时代来说,是一片神奇的远方土地。那里并不是自己祖先生存的地方。

  昆仑之谜是因为昆仑的时代实在太古远,在周时代,没有人知道昆仑的事情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传说在遥远的过去。昆仑被传说为“神”住的地方,是一片天外的世界,叫作“帝之下都”。这样看来,昆仑是一个又远,又古,又神的地方。

  昆仑这两个字不是古汉语,是“外来语”,或者叫作渭河方言。说到这里,读者应该知道,在周时代,昆仑是由西方传入的“外来文化。昆仑神话是渭河巫祠的“文化集”,公元前3千年,随着氏族的迁徙流传到了伊洛。时间不能再早。到了商时代,公元前2500年以后,又经过了古汉语的整理。这就象少数民族的史诗,山歌经过了汉语的翻译和整理。今天见到的昆仑记载是被古汉语翻译出来的。

  “迁徙氏族”的这部神话集叫做“昆仑”。昆仑神话经过了商,周两个时代的传唱,补充和整理。今天见到的昆仑记载在古书山海经里。

  古书山海经收集了许多非古汉语的方言文化,其中的“西次三经”在渭河地区,关于昆仑的资料收集在西次三经。

  秦岭,东西走向,横亘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构成了二条水的天然分水岭。渭河地区在秦岭的北坡,是秦岭和渭河之间的一片沃土。从地域讲,包括了河南的伊洛以西部分,陕西和甘肃的南部。

  西次三经在渭河,是对渭河地区神话群的汇编,神话在很大一个范围里流传,没有确定的地理位置。流传的地区西不超过渭河的上源,东不出陕西境。文中没有山林的描写,也没有山林动物。水泽不少,可知,昆仑是在稠密的居民区附近。这个神话群也不是同一个时间,是陆续收集的,但是在同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渭河大湖淤塞时期。

  从内容看,有始族史诗,有帝有神。昆仑神话集在始族史诗的基础上塑造了两个帝形象。一个帝是杀死鲧的那个帝。帝威严,高居于人间之上。另一个是黄帝。帝,神是整理者加的说明,不能当做时间的标识。但是,写了一些帝的斗争,可知包括社会斗争时期。文中说到了稷泽和轩辕,稷是周人的起源,叫做后稷。稷泽,可知早于后稷。西山经的轩辕是个丘,没有事迹,可知早于黄帝时代。从崇拜的形象看,昆仑神都有动物的特征,可知是在动物崇拜的时期。

  从文学的角度看,昆仑的形成和流传不少于千年的时间,又经过了古汉语的整理。这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精品,起源于非汉语地区。这部作品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精心结构,富于文学性的描绘。不能确知这部文化精品的作者。这是千年的时间里,古中华的文化人(巫祠)的集体作品。

  昆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巫祠圣地,而巫祠走过了不少于2千年的辉煌。从地质角度看,这两千年里正是渭河平原的形成时期,随着始族迁徙,昆仑也向平原迁徙。从考古角度看,昆仑辉煌一定留下考古的遗迹。是这样的:在甘肃秦安出土了叫作大地湾的考古遗址。遗址的宫殿式建筑显示了高度的巫文化成就。

  秦祖先起源于大湖西部山地,随着大湖的淤塞进入渭河平原。秦祖先的足迹也记载在古书里。

从始族到氏族  契氏族
从始族到氏族

  始族人拜祭生育神,拜祭动物神方兴未艾,饥饿正悄然到来。自然采集的始族时代大约公元前4千年进入晚期。这是因为天然的食物经过3,4千年的消耗已经枯竭,漫山遍野的野生粟也吃光了。在自然界,有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但是在人类的社会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了生存,始族人不得不辅助以人工的生产。从自然的采集到人工的生产,人类开始了最伟大的转变。

  人类从打制石器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出山洞,建立领地,用火,烧制陶器,迁徙采集,群外婚,母系制,语言,祭祀,宣讲,巫祠,崇拜,史诗,……这一天终于来了:人工的生产开始,我们人类从世界的消耗者转变为世界的创造者。

  人工的生产,首先是一种生产力的创造。新的生产力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引起社会的变革,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具体来说,采集方式结束了,始族时代也结束了,人工生产方式开始了,新的社会形态,氏族社会开始了。氏族社会的早期进入了巫祠时代。

  (今天的政治经济学这样说:生产力,也叫社会生产力,标志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和控制的程度,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一般的,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巫祠时代的人工生产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社会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从古书中找不到答案。这是因为,在今天能够从社会生产的高度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古人不能,古人还达不到这么高的认识,古人关注社会生产是在春秋以后。在今天,证实了巫祠时代的社会形态是考古学的资料。

  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 

  ~包括山东中南部的泰安、济宁等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经过发掘的有滕州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城野店、兖州王因等遗址。  

  ~村落遗址所选择的地点,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带的高地上。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 

  ~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遗址中曾发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东西长米,南北长米,房门朝南。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米的基槽,槽内填土夯实。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有四个柱洞。 

  ~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铲、锛、斧、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铲和石斧钻有圆孔。还有一些带柄石铲和石锛。骨器有镰、鱼镖、镞、匕首和矛。角器有锄、鱼镖、镞、匕首。蚌器有镰和镞。另有少量的陶网坠和陶纺轮。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变化,根据它们的出土层位可分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艺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多数是墓内的随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饰、嵌绿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铲、玉珠,以及陶塑动物等。这些雕塑品,制作都相当精细,造型优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颇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男女随葬的石铲、石斧、石锛和纺轮这两类工具的变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阶段发展到父系阶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