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巫祠时代-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大墓。这样高度的巫文化早了秦安遗址和红山文化1千多年,走在始族巫文化的前列。

  语言这个东西有地区性,如果说东,西两颗明珠,秦安和红山,因为语言的原因没有古汉语的记录,那么,在地处古汉语中心的卫河地区一定有史诗的记录。既然太行人显示了高度的巫文化,那么,就不难确定,太行史诗也是高度巫文化记录有巫祠的资料。

  在使用古汉语的始族中有两个著名的巫祠,一个巫祠叫作高辛,一个巫祠叫作高阳。以高辛和高阳为标志,古河道开始了巫祠时代。经过了长期的氏族斗争,大汶口人退出古河道。大汶口人的始族中心在古河道消失。入主古河道并且孕育出来大商辉煌的是高辛和高阳2支巫祠氏族。

  春秋以后,直至西汉史记,黄帝以后的第2帝是高阳颛顼,第3帝是高辛喾。在史记里,对颛顼和喾的记载简略。这是两个被后人忽略的名字。本文清理史诗资料,发现,第2帝和第3帝原来是两个起源于始族史诗的崇拜。可是,中华五帝中,黄帝,尧,舜被当作首领,记载详尽,描述绘声绘色。颛顼和喾只有崇拜的名分,事绩模模糊糊,也不当作首领描绘。什么原因呢?

  历史上发生过从商到周的变革:商人衰落了,周人兴起了。商人祖先的史诗不再被称颂。于是,颛顼和喾被当作“前朝”,周时代的春秋人忽略了商文化,因此将喾和颛顼简略的记载进历史,只有两篇祭祀辞保留下来。

  
  高辛喾

  高辛的崇拜叫做喾。喾便是赫赫五帝的第三帝。战国时,喾被当做古首领,热烈的讲述。在关于五帝的赞语“五帝德”对喾做了极热情的评价。我们细读赞语,发现,喾不是古首领而是一位生育神。

  (原文)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辛”是巫祠高拜祭的主神,这1篇赞语就是对辛的祭祀辞,从文字看不早于春秋时代。这1篇祭祀辞说了一些什么事?读者,你看懂了吗?是不是比今天宗教的“经”还难懂?辛崇拜不晚于距今8千年就开始了,如果计算到商人周人拜祭为祖先就不少于4千年,如果计算到春秋时的这篇祭祀辞那么就不少于5千年。5千年了,拜祭辛的祭祀辞拜了又拜,祭了又祭,不知道综合了多少次,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5千年了,成了今天看到的这篇辞。这是1篇古汉语辞,本书作者用今天的汉语翻译如下:)

  高辛神来到人间,他告诉我们他为“生(育,人祖)”而来。

  高辛神带来生的祝福。向神祈求吧,他将恩惠每一位母亲。

  高辛神知远察微。他将天的教诲传给我们,他将我们的祈求带向上天。

  (高辛神将派他的信使来到我们中间。)

  他的信使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他的信使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

  他的信使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他的信使相貌堂堂,举止修养,随时恭候,为母亲提供一流服务。

  (高辛神的显形化身就是帝喾,我们塑起帝喾的塑像拜祭吧)

  帝喾管理天下万物,日照月行,风吹雨沐,每年都是好收成。

  史记没有整理喾的业绩,喾的业绩散见在零碎的记载中。

  喾是一个古老的崇拜,从崇拜发展到巫祠,出现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因为早,因为长,经过了几百年的商时期,到了周时,周人知道有喾这件事情,但是,对喾的事情又说不太清楚。西汉史记记载了喾的赞语。赞语用高度概括,高度经典的宗教语言揭示喾的生育神身份。司马迁记录了赞语,他看得懂。本书作者看懂了。伟大的历史学家当然看得懂。司马迁对赞语作了评论,作了解释,说,“皆不虚。”是的,这是1篇用经典语言包裹的历史的真实。

  史记肯定了五帝,结束了战国以来关于五帝的争论。在“五帝本纪”,史记只是对黄帝的资料做了系统的整理。对帝颛顼,帝喾只是记录了五帝德的赞语。对于尧和舜的整理依据于古书尚书。史记以后二千年间,没有新的认识,今天来讨论高辛喾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高辛是巫祠的名字,喾是高辛树立起来的崇拜。巫祠一定有自己的崇拜,巫祠的崇拜多得无数,流传下来的却不多。对于巫祠崇拜,在今天是当作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是在巫祠时代,不同的崇拜便是不同氏族的标志。这就象今天的不同民族的信仰一样。

  高辛传播到很大的范围。据记载,喾曾经达到了洛阳地区,在那里建立了亳都。亳,是商语,祭祖的地方。亳都被认为在洛阳地区,偃师,二里头。在今天的地图上,标记亳的地名在河南商丘不远有一个,在安徽北部有一个。亳应该是喾以后,高,庙形式的祭祖的地方。亳是商语,亳的地区也在商地。喾是商祖先时代的崇拜。

  记载说,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女,曰姜源,姜源生周的第一代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简狄生商的第一代契。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庆都生放勋(尧)。次妃……氏女曰常仪,常仪生帝挚。

  喾有四妃,认真的记载在史记中,可知,战国时很盛传。喾是周,商,尧的“父”,奇怪吗?可笑吗?父关系却是战国人的认真的思考。周人的有邰氏女是元妃,可知,这个“典故”是周人编出来的。周与商是“仇家”,周人却认了商祖先为干亲。到了周时,开始有讲史的说书人,历史从巫祠解放出来留下了绘声绘色的历史故事。说书人讲述商史,周史,讲述尧舜禹,讲述轩辕黄帝,讲述玄鸟和大脚印。说书人从资料中感觉到了商周的起源关系,编出了父的故事。故事是说书人编的,名字却是流传下来。这些名字没有姓,如果是周以后的编造,一定加姓。这些名字又显示了母系制的特征,说喾的四妃不说某人的女儿,而是说某氏女。

  喾有4妃,喾是商,周,尧的父。这意味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喾是巫祠崇拜,也就是神。那么,喾就是商人和周人的人种神。探索到这里,事情很明白了,喾的传说揭示了母系时代的婚姻形式:始族母亲到巫祠去完成婚配。

  从喾的资料知道了,喾崇拜向西传播到伊洛,向南传播到黄淮(祝融),覆盖了广大的范围,为古汉语氏族奠定了人口基础。

  喾是个古老的太行土语。喾,意山洞。喾字用做崇拜以后山洞又写作窟,高辛巫祠消失了,喾字就成了古字。喾与祭祀有关,早期的祭祀在山洞。祭祀的山洞是天然的,巫祠没有开凿山洞的能力。北方的游牧氏族将山洞祭祀的习俗保留下来。

  这样,喾就成了专用的神圣的名字。

  在今天,人们这样说话:“走,上庙去,拜佛去。”在喾时代,可能说:“走,拜喾去。”在当时,说拜喾,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后人不能清楚。在今天叫牛,马,羊,人人明白。如果叫大武,一园,柔毛,大约少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大武,一园,柔毛是北魏语。北方氏族的语言,保留了基础汉语的痕迹,听起来多么象今天的口语?喾就是这样的语言,不过是更古老。

  在文字时代,词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在口语,象山洞祭祀这样的事情过去了以后,也许三,五代人以后就从记忆中消失了。东汉以后,北方氏族进入黄河流域,出现了几百年的南北朝局面。北方氏族也将自己的习俗带到了黄河流域,开凿了佛教石窟。开凿石窟约始于东晋十六国,盛于北魏,隋,唐。著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高辛是众多的巫祠中的一个。高辛能够发展起来,流传下来,大约与火有关。从生育神到火神。这是可能到的。在几千年的崇拜中赋予了神更多的职务。

  史记&;#8226;楚世家中有一段话: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重黎是帝喾的火神,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授于“祝融”荣誉。这是一段从古汉语角度解释祝融的话。)

  这一段话是依据战国时的资料,战国人这样认识。祝融是崇拜的名字,与氏族的起源有关,重黎又是一个崇拜的名字,重黎与火有关。居火正,是说担任火正的职务。总起来,是一段祝融人的古老的传说。古人将火,重黎,祝融,喾联结到一起,是因为有历史的事实。楚的祖先吸收了古汉语文化,这是很长时间的汇合过程。

  火的使用很早,很平常,从第一片陶片算起,已经万年有余。为什么到了巫祠时代引起了关注?制陶用火没有发生太大的困难,制陶用火跟今天的煮饭用火差不多,是火就能煮熟饭。不需要神的帮助。但是在巫祠时代已经开始了铜的冶炼。打开商史,立刻注意到了高度冶炼技术的青铜器,大约少有人想到,从铜的发现到青铜器的实现,走过了多么长的路,经历了多么长的时间。

  据考古,公元前一千六百年以前,在二里头(洛阳)有小件铜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