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巫祠时代-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言  氏族说  崇拜  辩证法
前言

  本书是丛书“远古中华”的第3集。第1集“人类起源”。第2集“始族时代”。这1集讲述远古中华的一个重要时代——巫祠时代。巫祠时代上承始族,下接大商。对于巫祠时代,历来没有成熟的名字,或称作黄帝时代,或称作神话传说时代,或称作原始部落,原始社会。本书称作巫祠时代。巫祠这个词语为本书首次使用,读者可能觉得陌生。

  在始族晚期,出现新的社会组织。这新的组织就是巫祠,以巫祠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建立起来。社会的进程是这样的快:从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1500年里,准备了向政权过渡的条件。这1500年的巫祠时代是政权前时代。政权是政权社会的中心,巫祠就是巫祠时代的社会中心。巫祠时代又是始族时代的延伸部分,始族是动物人走向社会人的过渡时期,从动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叫作始族文化。始族文化的辉煌在巫祠时代完成。

  (注:始族文化的辉煌在巫祠时代完成。是说,文化的深厚的源泉在生活之中,而文化的辉煌总是滞后于它的源泉时代。这是1条历史的规律。举例来说,文学的诗歌形式开创于诗经,辉煌于唐宋。4大名著成书都晚于故事的时代。对皇帝社会的认识今天还没有结束。等等。始族时代在公元前4千年基本结束。但是,始族文化的始族迁徙记录口传了不少于3千年方才被文字记录。巫的宣讲词和祭祀辞经过千年的磨砺方才出现精品。始族的巫祠在遗址以后,千年以后方才被当作圣地。源于始族史诗的经典三皇五帝在战国时争论,在西汉时定论,在今天仍被当作神话传说。等等。)

  追溯我们民族的起源。从距今万年到距今8千年,祖先已经走出山洞,从浅山丘陵走向平地,与野兽搏斗,建立领地,采食谷物,烧制陶器,标志了社会的开始。这是语言的起源时期。距今8千年出现村落,能够定居,我们的祖先实现群外婚,原始的母系制从这个时间开始。

  从距今8千年,也就是公元前6千年,到公元前4千年,村落的遗址已经遍布了渭河和黄河。这个时期是始族方言时期,始族人建设起来母系制社会。在始族时代不事人工生产,采集自然的食物。始族人逐食物而走,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这个时期,还没有统一的古汉语,是成千上万个始族林立。成千上万支始族各说各的方言。我们的祖先至少从这个时间开始语言发育,能够祭祀,能够讲述自己。祖先的讲述流传后代,流传到今天。

  在动物界有1种关系叫作食物链,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看一看动物世界:如果没有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将无限制的繁殖,无限制的消耗,一直到绿色消失。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植物受到草食动物的消耗,却得到肉食动物的保护,生态平衡这样维持。

  可是,社会以后,没有什么能够限制人类对食物资源的消耗。在渭河和黄河地域,天然食物的枯竭在公元前4千年出现。公元前4千年以后,,祖先从天然的采集转向人工的生产,告别始族时代,开始了生产氏族时代。经过千多年探索,祖先成功的实现了人工生产。这个人工生产的过程恰恰在巫祠时代这1500年时间里。

  人工生产,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人工生产产生生产氏族,生产氏族产生改造世界的强力。所谓政权,就是开始于生产氏族组织,辉煌大商就是1支生产氏族。生产氏族走上历史舞台就是政权社会的开始。但是,在早期人工生产的1500年间,新生的生产氏族尚在襁褓中。在历史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继承和延续始族时代的辉煌文化。辉煌的始族文化是巫祠时代的重要内容,叫作中华史诗。

  中华史诗,它与人工生产的成长相伴,它是人类社会的第1个辉煌。在今天,许多民族流传着起源传说,传唱着祖先歌。这些起源传说和祖先歌叫作民族史诗。史诗,这是文字前的口头传唱,许多民族流传下来一部,两部史诗,当作自己民族的骄傲。我们的祖先同样的走过了史诗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史诗怎样呢?成千上万。我们民族由成千上万个始族汇合起来今天的大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产生过成千上万部史诗。古中华的史诗经历了不少于7千年的风风雨雨。

  公元前2500年,生产氏族成长起来,大步走上历史舞台,辉煌大商开始,史诗时代结束。公元前1千年,周春秋开始,祖先进入氏族的晚期,中华史诗经由周春秋流传下来。中华史诗流传到今天,组建起一座宏伟的文化宝库。

  古中华历时7千年,地域广大,始族万千,史诗丰富。如果从氏族的角度分地区的考察,流传到今天的史诗有:

  太行山的漳河有炎帝和帝喾,卫河有颛顼,山东丘陵古河道有神农和蚩尤,黄淮平原有祝融和禹,渤海岸的史诗流传下来一篇木兰辞,洛阳平原有伏羲,渭河有女娲,……。

  史诗起源出来又经过了宣讲和流传的过程。宣讲和流传史诗的组织叫作巫祠。著名的巫祠:高阳,高辛,轩辕,尧,舜,帝都古昆仑……。从古书中流传下来的还有类似今天的传说,故事。这方面的内容本书称作神话。

  氏族说

  社会的第1种关系,母系制的始族关系在公元前4千年进入晚期,开始向新型的氏族关系过渡。早期的,巫祠时代的氏族可以分作4个类型。1,始族氏族:这是母系始族的集合。就象任何时代都延续旧时代事物1样,母系始族的集合也延续到巫祠时代。2,崇拜氏族:以史诗崇拜为基础的集合群。这样的集合群将崇拜当作祖先,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祖先为标志。3,巫祠氏族:以巫祠为中心的集合群。巫祠氏族显示较强的地区性,往往表达时代思潮4,生产氏族:以人工生产的关系集合起来。这样的集合群就是生产氏族。显然,生产氏族是巫祠时代的先进群体。生产氏族代表了历史的方向。到了巫祠时代晚期,前3种类型衰落,被生产氏族取代。生产氏族成为氏族的普遍形式。

  (说到这里,读者可能疑问:对于氏族起源,没有说血统,是不是忽略了血统祖先?没有忽略。本文说氏族类型,是说氏族人(的人种)以4种类型实现传递和延续。氏族是人种的传递,而血统与人种的传递无关。所谓的血统以姓氏为标记,表达“财产”的传递关系。。姓氏在周以后出现。因此,在巫祠时代不存在血统关系。实际上,血统关系只存在于动物中。人类从社会初实现群外婚以后,每1代都改变2分之1血统,不再存在动物关系的血统。)

  中华史诗在氏族中传唱。氏族,已经消失的事物,氏族时代,已经忘却的时代。氏族这个词语出现于近代,不算古语。但是,氏族这个事物十分古老,西周时已经是氏族的晚期。最早提出氏族说的是一位美国人。美国人路易斯&;#8226;摩尔根,他长期生活在北美印地安人当中,他初次论述了氏族是原始社会的主要形式,确认父权制以前存在过母权制氏族。他的氏族学说成为了解古希腊,罗马和日尔曼历史的钥匙。

  中华古书没有氏族说。但是,早到3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已经有了对氏族的认识,只是没有氏族这个词语。氏族说和三皇五帝说使用的资料是一样的,讲述的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只是两者对资料的认识不同,对历史的讲述不同。因为历史的限制,三皇五帝说将社会的起源讲述为神的创造,讲述为圣人的功绩。氏族说不同,氏族说是将社会的起源讲述为氏族(用今天的话:部落)的经历。在近代,五四学者明确提出了,在中华社会的早期“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本书采用氏族说。氏族说是解开古中华的钥匙,是观察古中华的窗口。

  公元前四千年,祖先告别始族时代,进入氏族时代。在氏族时代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跨地区,跨始族的巫祠。巫祠不再是母系制的集合,而是相同语言,相同崇拜的氏族的集合,建立起来以巫祠为中心的新型社会。

  古中华流传下来丰富的氏族资料,但是,对于资料的认识却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三皇五帝的历史认识在春秋(战国)时基本形成。春秋时的历史认识延续到今天,叫做传统的历史观。传统历史观是春秋人对历史认识的伟大贡献,始于春秋人的认识达到了历史认识的高峰。但是,3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囿于传统历史,在今天对于古中华的深入认识却徘徊不前。传统历史从西汉史记算起到今天不少于二千年,考古学也已经近百年,遗址发现达万数。本来,考古的资料和古书的文字记载是一致的。但是,考古的资料不能证实古记载,也不能用古记载对考古的成果加以说明。我们的祖先找不到他们的故乡,远古的遗址也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传统的认识大概这样,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传统的历史与今天的考古成果不相符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这个氏族史观的问题。春秋人没有建立起氏族史观,所以制作出来传统的历史。传统的历史延续到今天,对于中华史诗就称作神话传说。

  氏族史观是讨论,认识古中华的基础。古中华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因此,也就产生了成千上万部史诗。早期社会就记录在史诗里。在今天,能够从记载中见到的神话传说便是(后人)对史诗的整理。我们细心的读史诗,就能够知道祖先的生活。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始族人是怎样生存过来的?他们吃什么?住在哪里?怎样得到这些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想些什么?追求什么?他们战胜了来自哪些方面的危机?他们从什么时候,以及怎样开始了人工生产?他们怎样从成千上万个始族的分散的状态汇合出一个古中华集体?在漫长的,几千年的时间里,他们有着对天的思考,对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