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BOOK。◇欢◇迎访◇问◇  

第78节:李斯变节(4)         

  赵高的这两点极为厉害,因为这是一个大势。李斯明白这个大势,再不屈从,赵高就可能与胡亥联手治李斯的罪。   

  李斯仍然不想束手就擒,尽管此时他的回旋余地已经非常狭小了。李斯坚持说不按正常的立嫡立长原则继位带来的必定是灾难。李斯熟读历史,他一口气举了三个例子:   

  一是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而废太子申生,想立与骊姬所生之子奚齐,结果太子申生被杀,晋国陷入五世内乱。   

  二是齐桓公兄弟两个争夺王位,导致互相杀戮。想当初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所杀,齐人又杀了公孙无知。齐襄公死后,他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争夺王位。一位是公子纠,一位是公子小白。公子纠先派人截杀公子小白,没有成功。公子小白于是抢先回国即位,这就历史上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之后,又派兵打败鲁国,杀了在鲁国的哥哥公子纠。   

  三是商纣王因听不进劝谏而杀比干、箕子。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因为劝谏商纣王,被商纣王挖心而死。箕子是商纣王的弟弟,也因为劝谏商纣王,结果被商纣王囚禁。   

  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最终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个人啊,怎么能参与这些阴谋呢(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仍然坚持,不愿屈从。   

  第六个回合。   

  李斯不从,赵高不走。赵高与李斯又展开了第六个回合的生死大较量。赵高第六个回合还是从〃利〃、〃害〃二字入手,他警告李斯,听我的话,可以让您长保封侯,永世相传;不听我的话,灾难不但会降临到您的头上,而且还会祸及您的子孙。聪明的人善于转祸为福,您打算怎么办呢(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在赵高坚持不懈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之下,李斯终于顶不住了。他仰天流泪,高声叹息说,遭逢乱世,我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又能怎么办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于是,李斯依从了赵高(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   

  经过六个回合的较量,赵高终获成功,欣喜若狂,得胜而归。他立刻兴冲冲地向胡亥汇报说,我奉太子之命去通知丞相李斯,他怎么敢不服从呢?   

  李斯缘何变节 丞相终被胁迫   

  李斯是秦始皇的老臣、重臣,是随从秦始皇出巡的丞相。李斯变节,意味着大秦帝国的沙丘政变尘埃落定。没有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内幕,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遗诏传位给扶苏;玉玺又在赵高手中。所以,秦始皇的遗诏可以轻易地被篡改,李斯可以老臣、重臣的政治身份证明秦始皇立胡亥为秦二世。他人即使怀疑也没有直接的证据。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79节:李斯变节(5)         

  所以,李斯变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问题!李斯变节直接改变了大秦帝国的发展方向。   

  李斯为什么会变节呢?   

  有两种说法:   

  一说李斯与赵高是在演双簧(简称双簧说)。焚诗书、坑术士之时,李斯和扶苏已经是政见不同了,所以,李斯对在外执掌兵权的扶苏本来就不想支持,他和赵高的六次过招,不过是个幌子。其实,他和赵高一样,都想立胡亥而不想立扶苏。   

  一说是李斯因私利而屈从赵高(简称屈从说)。   

  先谈双簧说。   

  双簧说的主要论据是李斯与扶苏政见不合。焚书令是李斯的建议,扶苏对焚书令并未表示异议,因此,我们不知道扶苏对李斯建言的焚书令究竟是何看法。坑术士不是李斯的建议,但是李斯未表示反对。当时方士们背后诽谤秦始皇,触怒了龙颜。所以,秦始皇下令坑杀术士。扶苏极力进谏,他在这个问题上和其父秦始皇政见不合。在坑术士的问题上由于李斯没有建言,也没有反对,因此,很难判断扶苏与李斯的政见是否一致。再说,李斯和赵高演双簧又是演给谁看的呢?政变本来就是在非常机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赵高和李斯在改遗诏、立胡亥的问题上演双簧的说法恐怕站不住脚。   

  再谈屈从说。   

  赵高找李斯要求篡改遗诏、另立胡亥谈得并不顺利。经过六次过招,利诱、威逼、恫吓,软硬兼施,反复较量,反复权衡,李斯最终无奈之下才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如果我们细细地读一读《史记·李斯列传》就会明白,赵高六次过招,李斯六次接招,最终才被赵高制服。第一回合李斯告诉赵高,篡改遗诏、另立胡亥是〃亡国之言〃。第二回合,赵高摆出了李斯的〃五不如〃(五个不如蒙恬的方面),李斯的回答义正词严,我只知道遵守遗诏,不想个人安危。第三个回合,赵高强调扶苏称帝必重用蒙恬,这已经直接威胁到李斯的现实利益,李斯回答,我只知道〃奉主之诏,听天之命〃。第四个回合,赵高大谈〃安〃、〃危〃,斥责李斯不识时务;李斯大谈主恩,绝对不能负主之命。第五个回合,赵高使出杀手锏,以胡亥压李斯,李斯坚持易太子必致国乱。第六个回合,赵高大讲顺其意之〃利〃,逆其意之〃危〃。李斯此时再也坚持不住,这才表示屈从。   

  我们细读赵高与李斯的六次过招,不能不承认李斯是屈从而非迎合,是受到胁迫而非心甘情愿。虽然从实际效果上看,屈从与迎合的结果一样,胁迫与甘心等值;但是,这一问题涉及对李斯个人的评价,不可不辨。   

  总有些时候,人要面临痛苦的选择。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懦夫,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         

§虹§桥§书§吧§BOOK。  

第80节:李斯变节(6)         

  贝多芬曾经说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可惜李斯不是贝多芬!   

  李斯的变节原因主要是怯懦与无奈,但是,李斯的变节也有着深刻的背景。   

  李斯是继吕不韦之后走上秦国政坛得到秦始皇信任的老臣。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吕不韦罢相,李斯上《谏逐客书》,大受秦始皇宠爱,从此成为秦始皇身边的重臣。从这一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沙丘病故,李斯主政二十七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执政期间,李斯一直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   

  李斯与秦始皇的关系是君臣遇合的经典,是李斯的缘分。   

  但是,〃缘〃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外部条件的集合,一旦加入某个泰山刻石,传为李斯手书。新元素,无缘可能成就奇缘。所以,无缘未必无份。    

  李斯力主先灭韩,秦始皇付诸实践,率先灭韩;在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斯始终是秦始皇的坚定支持者,也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臣之一。应当说,此时期李斯的主张基本是正确的,它保证了秦始皇在并吞八荒的过程基本没有发生失误。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李斯力主郡县制,坚决反对封建制,保证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李斯奉命撰写了《仓颉篇》,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的范本之一,为中国文字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李斯力主焚诗书、废私学,促使秦始皇下达焚书令,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实,李斯本人就是荀子所办私学的受益者,设想如果在先秦就取消了私学,李斯跟谁去学〃帝王之学〃呢?   

  秦始皇历次巡游天下,李斯都护驾随行,并成为秦始皇各地刻石的撰写者。因此,李斯的刻字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却得以保存,至今人们尚可一睹其书法的风采。   

  李斯的儿子个个〃尚主〃,娶了秦始皇的女儿为妻;李斯的女儿个个都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这是什么关系?姻亲关系。   

  可见,秦始皇与李斯的关系是如何不一般。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太守,李由回京城咸阳,李斯在家中备酒宴,朝中文武百官全部到家中祝贺,李斯家门外的车马有数千辆。看到这种盛大的场面,李斯都感到震惊,他感慨说,我听我的老师荀子说,万物最怕过了头(物禁大盛)。我只是上蔡县的一介布衣,依靠圣上的擢拔,才有了今天,位极人臣,富贵已极。但是,盛极则衰,我都不知道我将来会停泊在哪儿(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为大秦帝国的创立建立奇功,秦始皇对建奇功的李斯深加笼络,这就是两家相互结为儿女亲家的根本原因。   

  但是,随着秦始皇的去世,李斯获得的一切也会随之而丧失。为了保住位极人臣的地位、荣华,李斯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   

  谁应当对李斯变节负责呢?   

  首先当然是李斯本人。   

  面对赵高的威胁、利诱,李斯如能舍弃自己的一切,立即行使权力,抓捕赵高,做拼死之争,行困兽之斗,赵高未必能够得逞。也许李斯因此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于在拥立扶苏之后被贬、被杀,但是,那样,李斯无愧于大秦帝国,无愧于秦始皇。而且,未必一定会败!即使败了,虽败犹荣。但是,李斯最终没有这么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