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园记忆-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到者要寨子定居以来,截止清朝末年共有三十多人通过读书被朝庭授封官衔。其中,者要王姓人家的第四代先祖王亨道考中进士并署山东省兖州府知府,第二十一代先祖王科陞官至皇府大臣并出任四川省顺庆府督,第二十五代先祖王天锡中举人,第二十八代先祖王清明中状元、王清德官至翰林,第三十九代先祖王庆亨中进士,第四十八代先祖王应贵嘉庆二年(公元1795年)被皇帝赏赐五品顶翎,第四十九代先祖王世缙获皇帝赏赐六品顶翎,他们都是王发昇的后辈贤孙,都是当今者要寨子王姓人家的优秀先祖。

  出生在清代道光年间的王有仁,是者要寨子100多年来一直被人尊敬的文化人。他考上秀才成为贡爷以后,先被上级官府委任为县衙里分管教育的官员之一,主要负责管辖县境西南片区的教育工作;几年后又被上级官府委任为南笼县下辖的南乡木咱区区长,并在这个职位上连任36年。王有仁凭自己多年来走南闯北的见闻和读书多年积累的丰富学识,深入分析者要寨子几百年沧桑历史的发展规律,用易经风水学的眼光审视者要寨子的地形风水后题诗一首:

  南乡文明者要村,贵人天马两相迎。

  独有仙人偏邻境,不出武将出名人。

  四神八将天马动,龙降虎卧点将兵。

  东方管至观林转,南方管至桂省坪。

  西方管至黔草镇,北方管入晴关靖。

  大吼一声天地震,文武百官即相迎。

  在这首题为《为南乡木咱者要堡题词》的诗作中,王有仁指出,者要寨子是一个出名人的地方,而且是那种“大吼一声天地震,文武百官即相迎”的名人。这种名人不但在者要寨子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而且在今后的岁月里也将继续不断地出现。王有仁老先生的断言,对者要寨子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希望。

  但遗憾的是,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六十年来,者要寨子再也没有出过特别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既没有出过担任地师级的官员,也没有出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学者,也没有出过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六十年来,从者要寨子走出的大学生屈指可数,从者要寨子走出来的担任过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人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有的人家,两三代人中竟没有一个初中以上毕业生。这,既是者要寨子几百户人家遗憾,也是先祖们的遗憾!不知道王有仁老先生在断言者要寨子一定要出名人的时候,除了观察地理风水,不知综合分析了影响人才成长的其他因素没有,比如教育发展、文化氛围等等。

  者要寨子曾经的辉煌,是今天每一位者要人的骄傲。但者要寨子的现状,今天的者要人却不得不深思。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者要寨子的小学校就开始衰败了。至今近三十年来,者要寨子就没有再开办过完小,最多的时候也仅开办到小学三年级!学校的衰败,教育的没落,文化的贫瘠,让者要寨子的子孙失去了成长为优秀人才的条件!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者要寨子这个由朝廷一品功臣开创的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山寨,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走出贫穷的步履必然艰巨和沉重。当打工的浪潮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山寨的时候,寨里的壮年男女,甚至未成年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也都纷纷走出山寨涌向发达地区和城市打工。留下的,便只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苦守寂静的山村。与他们相伴度日的,只有耕地的老牛、守门的黄狗和报晓的公鸡。寨前那株苍老的古槐树下,聚集了老人和孩子们守望打工亲人归来的目光!长期的外出,让守家的老人倍感内心的孤独和苍凉,让渐渐长大的孩子对父爱和母爱感到生疏!没有父母的呵护,渐渐长大的孩子对学校失去了兴趣,对读书求知失去了激情。于是,初中没毕业,甚至有的小学也没毕业,又有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后生或姑娘远离山村到外地打工挣钱了。者要寨子先祖们倡导的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风气,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变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者要寨子的子孙,有几个能考上大学凭借知识走出山村?又有几个能在知识就是实力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令人有点欣慰的是,尽管留守山村的老人是孤独的,尽管没有父母呵护的孩子也厌倦了上学读书,但者要人家的家居住所却都一天天变好了起来。寨子里,青砖瓦房一天比一天少了,茅草房更是早就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墙面贴瓷砖的钢筋混凝土楼房。过去,寨子里谁家能掀掉茅草房修建青砖瓦房,那是被人羡慕得不得了的。如今,就是你在寨子里建起了一栋三四层的别墅型楼房,也定然赢不了多少称赞。尽管如此,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心中的酸楚却是永远也难予抹得去的。或许,老人和孩子所渴望的并不只是能有一栋漂亮的住房。是啊,有很多人家,将房子建好了,锁上门后又外出打工了;有些人家,则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诺大的房子在寂静的漫漫长夜里总让人感到有些失落。山村里的房子啊,成了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心灵的港湾,只是他们在春节时与亲人团聚的一处住所!

  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者要寨子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风气才会真正浓郁起来?更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者要寨子会走出一个又一个学业有成的大学研究生,走出一个又一个事业有成的乡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我想,如果每一户者要人家都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每一个者要的年青人都崇尚知识和文化,者要寨子辉煌的未来定然为期不远了!若能这样,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末代贡爷
第二章  末代贡爷

  
  
  “贡爷”这个称谓在者要寨子显得格外尊贵,

  成了知识和文化的象征。于是,在知识和文化都

  很落后的者要寨子里,人们把对知识和对文化的

  渴求转变成了对王贡爷的尊重。在人们的心里,

  尊重王贡爷,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就是崇

  尚诗书礼义。是啊,王贡爷作为者要寨子历史上

  的最后一位贡爷,确实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

  
  
  一

  从小在者要寨子长大,我曾听到过寨子里的很多老人谈起王贡爷的故事。但那些故事都是零碎的,因为王贡爷是清朝道光年间出生的人,他生活的年代,毕竟跟摆谈故事的人生活的年代还是间隔了一定的年月。所以,我听到的关于王贡爷的故事,必然只能是零碎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对王贡爷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王贡爷本名“王德义”,考取贡生时的榜名叫“王有仁”。但者要寨子里很多人都不知道王贡爷名叫王德义,更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名字叫王有仁,只知道见面时都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贡爷”;平时摆谈到关于他的话题时,也都称为“贡爷”。又加上在寨子周围方圆三四十里的地方,又只有他一个姓王的贡爷,所以,在寨子周围方圆三四十里的地域内,只要有人提到王贡爷,人们就知道说的是谁了。

  据说,在木咱万亩大坝子周围的二三十个寨子里,尽管也还有两三个寨子里有贡爷,但那些贡爷都都是用金银财宝买来的,并没有真才实学。只有者要寨子的王贡爷,是凭真本事考取的。正因为如此,在木咱坝子周围,就只有王贡爷名气最大,也只有王贡爷最受人尊重。

  在者要寨子里,因为王贡爷是最有文化的人,说话很有份量,所以享有很高的威望。寨子里无论谁家办红白喜事,都以能够把王贡爷请去坐上席为最大的荣耀;邻里发生纠纷,不管争执得如何激烈,只要王贡爷出面说一句话,难解的纠纷就会很快平息;家庭出现矛盾,调解的人只需说出王贡爷平常在寨子里所说的那些劝人以和为贵的观点,家庭矛盾就会得到化解。王贡爷之所以会享有如此之高的威望,是因为在他之后,者要寨子再也没有人考取了贡爷。一方面,在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年代,寨子里没有多少人能够上学读书,在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之中,又没有人能够考取贡爷;另一方面,在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而被取消以后,寨子里就更没有人能够成为贡爷。者要寨子的人都为此而倍感遗憾。“王贡爷”成了者要寨子对“贡爷”的最后称谓。正因为如此,“贡爷”这个称谓在者要寨子显得格外尊贵,成了知识和文化的象征。于是,在知识和文化都很落后的者要寨子里,人们把对知识和对文化的渴求,转化成了对王贡爷的尊重。在人们的心里,尊重王贡爷,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就是崇尚诗书礼义。是啊,王贡爷作为者要寨子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贡爷,确实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

  据者要王氏(素)族谱记载,者要王姓人家自明朝初年到者要寨子定居以来,截止清朝末年共有三十人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贡生、进士和举人并被朝庭授封官衔。远的不说,只说王贡爷的曾伯祖父王应贵,嘉庆二年(公元1795年)就被皇帝赐予五品顶翎,伯祖父王世缙(应贵之子)也在嘉庆年间被皇帝赐予六品顶翎,都算得上是达官贵人。但在者要寨子里,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出他们身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在族谱的中的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尽管王贡爷的官做得没有两位长辈的大,但发生在他身上和家中的的故事,却经常被寨子里的人叙说。我不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只是在心中猜想:先祖们即使官做得再大,但那毕竟已经年代久远,加上没有文字记载,那些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渐渐被远去的岁月所湮没,随着岁月的流逝,寨子里自然就没人能够知晓那些远去的陈年往事了。或许,他们从小就远离者要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