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解,该姐姐竟然把亲生儿子的尸体扔到路上,曝尸于光天化日之下,意思就是:郭解你看着办吧,看看丢的是谁的人。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郭解只好发布了通缉令。杀人凶手自知无法继续躲藏,于是来向郭解自首,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详详细细地告诉了郭解。郭解一听大怒:“杀得好!应该杀!我外甥原来是这样一个混蛋!”郭解放走了凶手,回过头来亲自操持外甥的丧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郭解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地乱杀一气了,在他看来,那根本就是不入流的游侠。现在的郭解成熟了,义字当头,明辨是非,慢慢成长为一代大侠。 
  因为名声响亮,郭解不管到哪儿,人们都非常尊敬他,也可以说是害怕他。可是有一次,有个人居然叉开腿坐着,傲慢地看着郭解从眼前走过。郭解的朋友看不过去了,想杀了这个傲慢之徒。郭解赶忙制止说:“我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居然不被人尊重,肯定是因为我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不够,那个人有什么罪呢!”郭解私下嘱咐相熟的尉史:“我很关心这个人,轮到他服劳役的时候,请你多多关照,免了他吧。”有了郭解的这句话,每次服劳役的时候,官吏都不去骚扰那个人。那人很奇怪,私下里打听,原来是郭解在暗中庇护他,于是惭愧至极,上门向郭解负荆请罪。 
  郭解为人谦和,像所有的黑社会老大一样,从来不和官府发生正面冲突,而且出入县衙门的时候不敢乘车,以示恭敬。即使到别的郡国替人办事,能办成的事情一定把它办成,不能办成的也要尽量让双方都满意,然后才敢上致谢的筵席。雒阳有两个结仇并互相寻仇的人,当地的黑白两道调解了无数次也调解不了,有人请郭解出面。郭解选择了一个深夜去见仇家,仇家看在郭解的面子上勉强同意和解。郭解就对仇家说:“听说很多人都调解不成,你现在给我面子,但我不能越俎代庖,让他们没法做人啊。请你在我走了之后,再让他们来调解,你再给我一个面子,就听从了他们的话吧。”于是郭解连致谢的酒席也不吃了,连夜撤离,不让人听到一点风声。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把富豪都迁徙到茂陵去,郭解的家庭财产不符合三百万的富豪标准,可是迁徙名单上却有郭解的名字。大将军卫青出面为郭解说情,汉武帝可不是傻瓜,说:“一个平头老百姓,竟至于让将军说情,他家里穷吗?”于是迁徙郭解。当地主张迁徙郭解的官吏是县椽,他是杨季主的儿子,郭解哥哥的儿子为了报复,砍了杨县椽的头,杨家遂和郭家结了仇。 
  迁到茂陵之后,当地的黑白两道争相结交郭解。这时,有人又杀了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去朝廷告状,居然在宫门外被人杀了。汉武帝亲自下令逮捕郭解。郭解逃亡到了临晋。临晋的籍少公不认识郭解,郭解透过关系,托籍少公帮助自己出关。出关之后,郭解继续逃亡到太原。一路之上,郭解都把自己的行踪告诉收留或者帮助他的主人家,免得人家受牵累。官府追踪到籍少公,籍少公自杀,于是失去了郭解的线索。过了很长时间,终于抓到了郭解。 
  郭解下狱之后,事情还没有完。在郭解的家乡,有位儒生陪着前来调查郭解案件的官吏闲坐聊天,郭解的朋友称赞郭解,那位儒生却不屑地说:“郭解干的都是作奸犯科的坏事,怎能称得上贤士!”就因为这一句话,郭解的朋友杀了儒生,割了他那条惹是生非的舌头。主管的官吏以此事给郭解定罪,可是郭解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杀人凶手也逃得无影无踪。于是官吏奏呈郭解无罪。可是御史大夫公孙弘却上奏说:“郭解一介布衣,却任侠行权,睚眦必报,他虽然不知道这件事,但他的名声都能杀人,此罪甚至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应当判他大逆无道之罪。” 
  谦虚的游侠郭解的人生之路到此戛然而止,而且被灭族。 
  【个性点评】 
  看看人家汉朝的黑社会老大,放在今天,简直可以做全社会的道德楷模。看来,不管是白道黑道,最重要的都是“以德服人”。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郭解一生并没有干什么恶贯满盈的坏事,所有的“坏事”都是郭解的门客或者是仰慕他的名声的勇士干的,这就是郭解的一“奇”,奇在仅仅依赖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的名声就能让人为他亡命。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来比拟,郭解就是金面佛苗人凤,替郭解杀人的那些人就是一夜奔波三百里取苗人凤仇人首级的胡一刀。   
  韩长儒:口才是第一生产力(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现代的观点,在古代,口才则是第一生产力。也可能你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有人一定赞成,这个人就是韩长儒。 
  韩长儒是梁国成安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联合作乱,形势危急。我们知道,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两人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帮助汉景帝渡过难关,梁孝王责无旁贷。梁国的所辖范围,主要在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因而就成了朝廷防御吴楚联军的重要屏障。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事变中,梁孝王依靠的主要是两个人:韩长儒和张羽。好在这两个人不辱使命,韩安国稳固防守,张羽奋力作战,吴军因此无法越过梁国的防线,对于护卫朝廷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七国之乱平息之后,韩长儒他们就名声鹊起了。 
  但真正让韩长儒扬名的是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当然也和梁孝王有关系。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减,诸侯国的丞相改称相,诸侯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朝廷所派的官员(相、内史等)执掌,惟有梁孝王是个例外,他可以自己提名“相”与“内史”等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只需报朝廷备案即可。再加上和汉景帝是亲兄弟,又深受窦太后的宠爱,梁孝王难免就开始翘尾巴了。翘尾巴的表现是全方位的:他进出、游戏的排场,全部超越了人臣的本分,处处参照天子的标准。汉景帝听说此事,心中难免很不高兴。 
  窦太后知道汉景帝心里有气,但又无计可施,只好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不仅不予接见,甚至派人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梁孝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前途堪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时梁国派来的使者就是韩长儒,他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到来了。 
  韩长儒有着超人的危机公关能力,他想既然窦太后摆出了拒绝接见梁国使者的姿态,自己贸然前去也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先在外围寻求突破,他机智地将突破口放在了长公主刘嫖身上。 
  刘嫖何许人也?她是窦太后的爱女,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后来大名鼎鼎的阿娇的妈妈,当时人称“长公主”(依据汉朝的规定,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则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大长公主”)。长公主刘嫖地位特殊,对于政坛有着特别的影响力。韩长儒选择长公主作为突破口,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韩长儒便去进见长公主。韩长儒完全入了戏,见到长公主之时,声泪俱下,虽泣不成声,但他把中心思想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 
  这段话实在是可圈可点:第一,韩长儒突出了梁孝王曾有功于皇帝的重点;第二,点出了梁孝王与太后、汉景帝之间亲密关系的亮点;第三,更为精彩的是,他将大事化小,把梁孝王的僭越行为简化为一种撒娇和炫耀行为,既为梁孝王作了开脱,又间接拍了太后和皇帝的马屁。这段话入情入理,无懈可击,直接感动了大长公主。通过这个通道,也直接感动了窦太后。 
  正在为梁孝王的事情苦恼的窦太后听到如此精彩的自我陈辞,难免喜出望外,很快就和汉景帝做了最好的沟通,汉景帝心头的怨恨顿时雪消。 
  你看,难道口才不是第一生产力吗?韩长儒以自己的优异口才,挽救了梁国,挽救了梁孝王,同时也为自己在中央赢得了声誉,他的身影已经进入了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据说,仅窦太后、长公主赏赐给韩长儒的财物价值就达千余金。 
  韩长儒这次长安之行的效益很快就显示出来了。 
  不久,韩长儒因事下狱,备受狱吏侮辱,韩长儒自言自语地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以之自我鼓劲,自我安慰。听到此话,狱吏不屑地说:“你要是再燃烧,我就一泡尿浇灭它。”然而,还没等狱吏说完,朝廷的红头文件就已下达,韩被朝廷任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韩长儒的优异口才再次发挥重大作用。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