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若有所思-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世界上另外一个自己活生生的立于我左右一样,书的字里行间透着对真实生活的光顾和注视,一本薄薄的册子写满了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者的赤诚之心。这些句段是何先生从自己过去十年的日记中选录出的,记录的是一个常态的人最为平凡的心灵供状:他希望得到爱情,希望与人和善的相处,有过精神的饥渴和恐惧……这些对自己生活的想法充满灵性和智慧,找不到一处诘屈聱牙的行话术语,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让我仿佛总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共鸣才是思考的智慧呈现出的惊艳之美。
  作为一个学习者和思考者,我们也许都会有过“真理是躲着的”困惑,认为“人不相信真理也可以活着,一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探讨没多大必要了”。何先生在《若有所思》中告诉我们,这源于一种可恶的耐性和懒惰,“我们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明显的自相矛盾竟然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虚伪”。骄傲的年轻人在回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提醒我们,首先,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秉承这种精神去思考问题,思考的火花才能迸发最激昂的美丽。
  这个喜欢滔滔不绝抒发感受的年轻人,对于生活中任何美好的小细节都有着澎湃的激情。 对于哲学的思索,他的情感很深 ,态度也很狂热 ,尽管文字表达的方式是宁静的,但我从书中记录的成长过程读到的心声,属于一个内心充实的人。从中仿佛看到梭罗在瓦尔胡,利奥波得在沙乡。不是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而是以一个生活者的角度阅读生命的过往和大地的共存,从昨天的历史与经验中回眸明天的自己即将踏上的行旅。
  很多哲学著作因为太过于学术化而难于理解而不被非专业人士接受。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哲思的陶冶,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厌倦生命、背离大地呢?或许《若有所思》这样一本通俗哲学读物才是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继而从中找到答案的。何先生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而更像是一个生活着的历史家,因为他们活着,我们当下面对面,认识、交往,其实让我更清楚这些思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仅仅限于那些难以理解的教科书,哲学这门学问有着更大的诠释空间,那即是来源于平常的生活。读一部哲学家的心灵成长史就像把它当做一个事实来看,慢慢地,才会把个人的观点跟“真实”这件事之间的缝隙留出来。这样一本好书,完全是对阅读者胆量的考验,勇敢的阅读者才能找到其中深藏的内核,找回自己精神的栖息地,让自己在这个理解的升华过程中不断调整,让一些细碎的声音传递人世间最为普通的故事,找到生命的真实。
  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一个人的“思”如果只被当作一种谋求具体利益的工具,抑或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手段,就会以丧失直观和感性为代价,对科学世界的思考终将因此与常识世界渐行渐远,更谈不上价值。
  “思”应当是一种平凡之美,但是人们往往只会把它当作一种独具慧眼、运用智慧的能力,抑或一种观察世界的敏锐角度。相信人们读完《若有所思》,定能领悟到思想的价值更多体现为一种理智的诚实之美,它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智商上的高低,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思”就像静穆一样,只能从德性中涌出,平凡而真实。
  《若有所思》,何怀宏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1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评三:生者的欢喜与忧愁
生者的欢喜与忧愁
  ——《若有所思》小悟
  文/青歌长号
  活着,就意味着思考。
  每一个活着的人,也许都曾听闻这样一句话: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哈姆雷特面对人生抉择时无尽的迷惘与困惑,也道出了每一个生者在世上时刻经历的思索与矛盾,似乎一旦为人,便需面对着问题不断地去做解决或是回避。
  也许,生者,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襁褓中开始,人便需依靠自己不断的呐喊来提醒外界自己需要食物;从学堂中开始,人便需要不断的拼斗来与同辈较量从而不令各自的家庭为自己担忧,甚至是创造更多的骄傲;从工作之初,人需要迅速的融入学习,来维护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从新家庭的产生,人需要更多的于多种角色间闪转腾挪。
  那么多的欢喜与忧愁,无论是持续的长久经历,抑或是短暂的转瞬即逝,都是生者在世的遭遇,怎样面对遭遇,似乎又是一个新的问题。人生那么多思索,以何种来作为自己的支点,以何种来启迪自我,这很重要。
  就是这样的时候,《若有所思》以他“生者重思”的主题语出现在了我的案前,仿佛,给了我一个长久以来追寻的答案。道路、道德、理性、激情、幸福、痛苦、友谊、爱情、社会、婚姻、哲学、真理、自然、历史、文明、死亡、信仰、苏醒、自己,一个又一个词眼引导着我的眼球,往字里行间去寻找何怀宏先生脑海里对于人生的种种顿悟。且不称其为思想的大家,但是那句“不敢肯定”便令我心生一丝敬意,明了这是一位对生活、对存在时刻进行探究者的心路笔记。
  阅其文,于页间迷醉良久,感其文采与所思物间联络之时,忽觉此文的意义,并非真的是去看何先生“所思”之成,而更多的,是感悟这“思”于每个人所含的独特意味。
  原来,生者之思,无需借力于某人、勿需依附于某物,依靠的,正是生者自身吸天地之气,品人生冷暖积聚出的那些个厚重深远,从而幻化出的点点滴滴。其本身,或若绵延高山之巍峨挺立,也若浩瀚海洋之伯仁厚德;若早春清晨之明亮透析,也若秋日晚暮处金黄遍野。
  思者,磅礴而力重也。
  观眼前之书,不免心生感慨,原来常常扮演着高屋建瓴甚是颇有枯燥、学究之味的哲学老师,竟有此能量,常以自身之思,撬动听者之心、启迪观者之意,令其也变得有力起来。
  而在面对人生的那么些欢喜与忧愁之时,便能多了些从容与淡定。
  《若有所思》,何怀宏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1月。
  

书评四:上帝,是寻来的
上帝,是寻来的
  文/隐跃如
  我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我也从未看过《圣经》,可是,对于上帝存在这件事情,我却自来深信不疑的。
  早先读何怀宏先生翻译的《沉思录》时,便深深地折服于其中的自省精神。而今,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何先生这本自身的沉思录《若有所思》,甚为叹服。原来功夫不是一天练成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只要活着,就意味着思考。
  《若有所思》可以看作是何先生青年时代的思考笔记,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稚嫩的笔迹。虽一版再版,可何先生坚持不做文字上的改动,他说要让思想保留其“原始的悸动”,尤其是其中青春的悸动。他不想修饰,不想精致,不想按现在的想法订正其内容,也不想使之在风格上统一和完善,也许这些思考有些粗糙、笨拙,但却包含着何先生后来学术作品中许多重要的思想萌芽。
  我很喜欢何先生在《若有所思》的最后说到的一段话:
  上帝常常并不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但当人们否弃它的时候,人们突然一下就感觉到它了。
  所以说,人是被逼着寻找上帝的,而且,人正是被自己逼得寻找上帝的。
  是的,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必须靠自己。可是生活太艰辛,日子太单一,我们总要寻一个依托,聊以慰藉精神的空虚和贫乏,所以,我们就自己造了一个上帝。
  我们自己造的这个上帝,温柔亲切,彬彬有礼,会在我们哭泣的时候安慰我们,会在我们病痛的时候治愈我们,也会在我们开心快乐的时候祝福我们。
  当年初的冰雪冻结了南方的温暖时,当汶川的地震掠夺生命的美好时,我们曾经以为那就是世界的末日,终日以泪洗面。然而便是在这样艰困的时期,我们感觉到自己的那个上帝就在我们的身边。他鼓舞着我们,给我们以生的希望,让我们有坚持奋斗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在《若有所思》的字里行间,我似乎都能看见何先生的那位上帝。他时刻提醒何先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坚信心中的理想,要明白爱情的美妙,要知晓读书写作的缘由。要通达哲学真理的大门,必先清晰自我内心的上帝,那是连你自身都不知道的潜藏力量。
  我们常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未能开发的潜能。这个潜能究竟是什么,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该如何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其关键之处,便是自省与思考。倘若时刻拥有思考的能量,我们的上帝便会指引着我们找寻到那个小小的宇宙。
  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上帝,只为了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的祝愿。那祷祝,其实不必在乎形式与地点,也不用刻意假借外物,真正的上帝与平和,其实一直就在我们心中。
  《若有所思》,何怀宏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1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苏醒(1978)
前记
  从一九七八年的二月二十一日到七月十六日,我是在天津城区与渤海之间的北京军区空军军粮城五七干校里劳动学习,当时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默默地躺着,耐人寻味地荒着,只散落着几处海洋石油基地勘探队的活动板房,我还记得到达之后第二天的日出时间是∶6点58分。
  在白昼逐渐加长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很快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必定出去快走一个小时,姿势在一个目击者看来,就象“一头脱网而逃的野兽”。从我拿着一根随手检来的棍子,沿着坑洼处结了薄冰的废渠抽打路边干枯的柳条起,一直到渠中溢满了水、野草丰盛得几乎高过头顶的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