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若有所思-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编辑推荐:
正是在翻译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的过程中,译者何怀宏教授开始不断记录下自己对生命、道德、爱情等等问题的思考和体悟,最终成就了他青年时代的沉思录——《若有所思》,这些最真实和珍贵的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絮语,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宛若逝去的“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
  年轻时与这样一个思索的灵魂相遇,实在是一大幸事,80年代末这本小书首次问世的时候,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再版三次,许多读过何怀宏这些文字的青年,向作者袒露了他深刻的思考在他们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这本小书也成为他们日后前行的行囊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使他们在内心孤独无援的时刻得以顽强支撑,在欲望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得以守护内心的精神家园。在随后的十几年间,作者不断收到青年朋友的书信,希望能再版这本书,有些已身在国外的朋友,仍念念不忘这本书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对在辗转迁移中丢失了这本小书非常难受,希望能买到一本终生珍藏。
  正是这些四面八方不断传来的请求与呼唤,使作者决定重新修订这本小书,在修订过程中作者加进了一些从未发表过的内容,并且在结构上对全书进行了重大调整。此次出版,在印装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美的设计与悠长而细腻的韵味让人爱不释手。
  

自   序
这些随感大部分是从我过去十年的日记和一些笔记中选录出来的,而只有小部分是后来作势要弄一本小书时写下的,因此,可把这书看成是我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的某种供状。虽然我觉得它是真诚的,但也清楚地知道这真诚的性质,知道这真诚毕竟是一种当时的真诚,历史的真诚。一位诗人在对一位女性说他要终生爱她时是真诚的,后来对她喊:“我讨厌你,给我走开!”时也是真诚的。我不是诗人,但这本书里同样可能有前后抵牾之处。十年来,我自觉虽然有一些大的东西没有变,但毕竟有些想法还是改变了。不过,我基本上仍然不动它们,甚至在修辞、风格上也不动。我想,让思想保留着──正如克尔凯戈尔所谓的“原始的脐带”、原始的悸动,可能更有意义。
  至于取“若有所思”为书名则有两层意义,首先,“若有所思”可以指一种神态,即“似乎在想什么”,也可以指一种结果,即“似乎想到了什么”。本书作为一种成品,自然是指后者,但却又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想到了什么值得拿来发表的东西,因此,就在“所思”前加上“若有”二字,以抽去一些肯定,增添一些怀疑,给“所思”裹上一层仿仿佛佛的色彩,玩弄的手法有点类似于以姓氏“吴”使后面的名字“德”转为反面,“贾”使后面的“宝玉”失去价值,而“何”则给后面的无论什么都打上问号。但说实话,我私心也是颇有点喜欢这种不敢肯定的态度的。
  第二层意思则跟我对“思”字的偏爱有关,我倒不觉得爱思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家,爱智就是一名智者或哲学家。何况现在玩弄思想也可以赚钱,一本书有时不仅可以给作者饭吃,而且给许多人饭吃。因为思想有时可以贬低到这一地步,以致使一些真正的思者宁愿使自己俗化,而把头衔奉献给另一些人,于是象跟人说“写作这门手艺”、“音乐这个活儿”、“绘画这个行当”一样,说“哲学这个饭碗”,或者说“我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哲学家”。但思毕竟是值得尝试的,在我的词典里:“思,丝也。”思乃我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最后,抄录梭罗的一段话:“年轻人搜集材料,预备造一座桥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许在地球上造一座宫殿和庙宇,而最后那中年人决定用这些材料造一间木屋。”因为它正好代表了我此时此地的心情,我也已近造木屋的年龄了,活了三十余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平凡;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错过而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1987年11月于南昌
  

书评一: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点香
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点香
  ——评《若有所思》
  文/雪莲
  看完何怀宏先生的《若有所思》,总希望外边忽然飘起点儿雪花才好,也才能凑得上这一句“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点香”。许是我看的书实在少,总认为如今所谓的一些随想呀、笔谈啊什么的很难让人捧卷常读,所以这一个“不及”,倒是打击面积大了。
  我一向如此认为,只那些真正有经历有内涵的人,才可以写出打动人的随想来,只那些打动人的思想,结集成书流传世间才有意义。
  “思乃我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跟着何先生的生命的游丝或者触须,希望读过《若有所思》的我和大家,都能成为真正的有尊严的人。
  在早春、晚春、初夏、盛夏里,作者记录了大片大片的年轻的生命的经历,笔调简洁而明快,读起来轻松愉悦,有一气呵成的快感。一个小小的“若”,不就意味着收放自如么!与其说思想是一条线,随着记忆连绵延展开去,倒不如说是一只飞去天空的风筝,被一条“若有所思”的线系着,被有经历有沉淀有积累的线系着,高低自如地飞,若是风筝想去得更远,也可以挣脱这条细线,虽然未来的结果必然是坠落,但是,那个结果却是回到最原始的生养万物的大地上,变成一粒饱满的种子,重新等待下一轮的萌发和飞跃。
  在书里,能看到作者在每一步的积累,经春华,待秋实,期待生命里那颗最纯洁耀眼的星星渐渐升起,“在众人之中而又出众”。经一个三十年,又一个三十年,关于“道路”、“激情”、“美”或者“幸福”等等,何先生有着精彩绝伦的诠释。无论哪一句,都会让人击案叫绝。
  幸福和痛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和解释,但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停留在感觉上面。幸福可以分享,痛苦有时候只能一个人默默吞咽,诚然,没有人有权利赋予它们最后的定义,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达到真正的宁静的境地,淡定地看待自己所谓的幸福与痛苦。
  “读书的艺术就是舍弃许多书不读的艺术,就是懂得怎样把书读得慢,并且知道:书是读不完的。”是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舍弃许多书不读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否则,他哪里懂得舍弃的艺术。“一本好书到了爱它的人手里,是读书人的幸运,也是这本书的幸运。”我们现在看到了《若有所思》,这是我们的幸运。
  就像何先生翻译的《沉思录》会在很多人的枕边伴之终生的经典一样,《若有所思》必然也会成为更多人人生道理上不可缺失的一件宝物,人们更可以像何先生所喜欢的那样,“极其温和而坚定”的经营自己的人生。就在这不经修饰,不想精致的原始的感觉里,成就雪中傲骨寒梅,留盈袖暗香。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书评二:思考的平凡之美
若有所思:思考的平凡之美
  文/贾不许
  今天,当人类社会为各种危机付出太多的代价,当我们的生存环境被过度的消费所榨取,时代呼唤下一位马克思的时候,我们都期许着这名伟大的思考者正在世界某地漫步。父母们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在最好的学校接受以思之名的教育,人人都感受得到“思”的重要。可是我们真的理解思考、善于思考吗?
  念小学的表弟每天放学回家他会花一定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偶尔老师没有做要求,他便会书包一扔,把做思考题的时间花费在一部动画片抑或一款电脑游戏上。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找些思考题做,他会理直气壮地回答:“做这样的事情又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个成年人会认为表弟的做法缘于一个六岁孩子心智的不成熟,不懂得自主思考有益于自身更长远的学习。这种想法本质上和表弟并无差异,思考都是为了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已。约定俗成,思考被人们认定是一种能力,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决定着个人的成绩和前途,而思考的内容被理解成一种科学,与人类的发明创造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读著名学者何怀宏先生的《若有所思》让我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千上万像我一样在学校接受“思”的教育、被父辈寄予厚望的学子们,或许压根就不明白“思考”二字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思考的价值不在于着眼明日历史地位的伟大,而在于体会思的平凡之美。
  《若有所思》讲述的是与心灵成长有关的絮语:有一个骄傲的年轻人担心自己会变得很平庸,很平庸。不过智慧如他者后来理解到,现在他感觉到自己特殊,而十年后的明天,他就不会再感觉到这一点了,因为时常“若有所思”,他的智慧总是先于别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何先生,他在成熟过程中不断思考着生活的点滴,了解到人生就如梭罗所说的那样:“年轻人搜集材料,预备造一座桥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许在地球上造一座宫殿和庙宇,而最后那中年人决定用这些材料造一间木屋。”原来活着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的平凡;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错过而最终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像世界上另外一个自己活生生的立于我左右一样,书的字里行间透着对真实生活的光顾和注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