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主公-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贾诩却心想:“这事不上报朝廷,那就等于是暗中来做的,可又岂能真的暗中?各地百姓们还是会都知道的,而且口口相传,阿勤的名头必会更加响亮。现在看大汉的情形,乱相已现,凉并两州其实已经乱了,要是我们能把这两州稳下来,又打出了名头,那么中原要是一乱,那阿勤很有可能去平叛,又有威名,又有军队,那进入洛阳也不是不可能的,看看那李文侯……哎呀,这种事情,想都不敢想啊……为啥不敢想,想想能咋地,又不和别人说!”
  李勤道:“我要在高奴县进行的这个计划,我想好名字了,就叫一颗红心向扶角,我扶角军就是各族穷苦百姓的子弟兵,因为我们的士兵就是从这些穷苦百姓当中选取的,所以咱们要告诉百姓们,有事找扶角军,准没错!”
  扶角军的众将领一起拍手,叫道:“对,一颗红心向扶角,咱们扶角军就是老百姓的子弟兵!”
  张芹跟着叫道:“扶角军可是咱们宫里人的军队,大家得牢记这点!”他时时刻刻都要提醒别人,他们宫里的人很重要。
  袁绍感觉李勤的行为,很有拥兵自重的先兆,要是这么下去,李勤很快就要成为大军阀了,当然现在他就已经是了,而且自己也在学着当个和李勤一样的军阀。
  我要不要上报朝廷呢,让何进去参李勤一下?袁绍心想。可想了一想,他又觉得不应该上报,莫说何进会不会真的去参李勤,能不能参得倒,单说现在大汉的局势已然不稳,以后的事情还都不知道呢,自己何必当这个恶人呢再说,看看李勤这个方法行不行,如果行的话,他也可以照着学啊,现在的大汉已然日薄西山,连李文侯这种货色都能过把皇帝瘾,那别人为什么不行?
  李文侯当了大赵皇帝这件事,虽然没有多久,地盘也小得可怜,可却让很多人的心思都活了起来,不仅贾诩暗中要想想,连袁绍都开始想起来了,当然他们都只是在心里想,不会说出来的。
  李勤道:“大致上就这样,咱们不要耽搁时间了,写告示,把消息传出去吧,还有军粮方面……去催宋枭,他堂堂并州刺史,只要一天在任,他就得管咱们饭吃,咱们可是帮了他大忙的!”
  将领们哈哈大笑,都说那是自然,不过看宋枭的样子,估计他也当不了多久的刺史了,屁股该挪梛位置了。
  贾诩立即起草了份告示,把扶角军好一通吹,又写了分田地和免税的事,让人贴出去,而后将领们一拥而出,他们都打着小算盘,想挑些精壮的新兵,兵一多,他们的官就能大呀,这是自己给自己升官的最佳途径了。
  待将领们都出去,李勤这才对袁绍道:“张中官,袁兄,现在这个什么大赵国,已经被灭了,连李文侯都被咱们抓住了,这都是在张中常侍和何侍中相隔千里的运筹帷幄之下,我们才取得的胜利,我大汉并州才得以太平的。”
  他先说了几句官场话,张芹和袁绍立即点头,听着李勤下面要接着说什么。
  李勤道:“如此一场大功劳,朝廷必有重赏,我看不如就由袁兄把李文侯和他的手下押送回京,向陛下献俘,二位意下如何?”
  张芹立即道:“那是最好,不过在上报朝廷时,奏章上是不是要写这次作战功劳谁最大啊?”他的意思很明显,献俘的风头由袁绍去出了,可别的功劳怎么着也得分他一点吧!
  袁绍则心想:“来了,来了。果然是要赶我走了,用献俘这个大由头赶我走,我还真没法再不走了。”好歹是出风头的事情,他点头道:“全听李郎的安排,你说如何,愚兄便如何!”
  李勤笑了笑,道:“要说这次远征的计划嘛,当然是张中官做的策划,是在张中官的指导之下,我们制定出如此完美的计划,一击致胜,灭掉了李文侯。”
  张芹大喜,他就知道李勤够意思,有了功劳从不独吞,现在给的这么干脆,他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李勤又道:“致于说到生擒李文侯,这个功劳就是袁兄的了,是由你带领一支奇兵,带领赵正追赶李文侯,终于在下马河里,把李文侯给生擒了,这和由你进京献俘正好相符,袁兄可还满意?”
  袁绍哪可能说不满意,这次出征,他是半点功劳都没有的,可却平白捞了巨大的好处,一下子就成为了洛阳城里的新贵,他要是还不满意,那不是脑袋里面进水了么。袁绍忙道:“李郎,你最仗义,愚兄感激不尽!”
  忽然间,他有了一种感觉,这个李勤虽然跋扈,手下尽是骄兵悍将,蛮横无礼,可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李勤为人处世还真的比一般人强,有好处一定要分给别人,就算放眼整个洛阳官场,都极少有人能做到。
  袁绍心想:“这个人很值得一交,至少他不会出卖盟友,以后要是真的有了什么大事,我和他结盟,要远比和别人要强!”
  李勤见他两人都满意,便道:“那么,我在高奴县的有些事情,可能做得尺寸有些大了,两位还要替我多多担待些啊,咱们是自己人,不说两家话,我除了两位之外,也真的再没有人可以依靠了!”
  这话说的,真叫动听,变成了他依靠张芹和袁绍了,搞得两人脸差点一起红了,他俩有啥值得人家李勤依靠的啊,他们的长处不过是背后有人罢了,一个代表十常侍,一个代表何进而已,就算李勤要依靠,也是依靠这两个集团。
  三个人又说了些具体的事宜,把方方面面敲定,他们便出去看安抚百姓了。
  此后几天,高奴县大批的难民涌来,对于穷苦百姓来讲,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谁就是好人,他们的要求很低,仅此而已,李勤能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他们自然就愿意跟着李勤,从化敌为友的速度上来讲,他们要比当官的快得多,什么台阶都不用下,只要对他们许个承诺,他们就会跟过来的。
  木笼囚车打造好了,由袁绍带着他的手下,押送李文侯和一众羌兵将领回京,而张芹则亲自跑到去了并州治所,去斥责宋枭,问他为什么还不把粮食送去,是不是和李文侯有一腿,所以为难李勤啊?他要写信给京中,向皇帝告宋枭一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顶大帽子扣过去,把宋枭吓得屁滚尿流,几万石的粮食,直接就给送来了,半点都不敢拖延。
  宦官有时候还是很好使地!
  第183章 董卓
  袁绍回京了,张芹去骂宋枭,李勤则留在高奴县,这里的事情太多,他不得不全力应对。
  分田地和免税的事情,虽然只限于在高奴县,可老百姓传消息是最快的,只不过数日的功夫,小半个并州的人都知道了,而且消息还在不停地扩散,大有往其它州郡漫延的趋势。
  不光是羌氐的各族胡人往高奴县涌来,就连有些穷苦的汉家百姓听了,也都往这里赶来,至于那些在家乡有田产的百姓,让他们背井离乡去高奴县混块田地,那是不太容易的,可是听了免税的消息,他们也不免心动,甚至有人开始埋怨起本地的地方官来。
  百姓怪地方官为什么不能象李勤那样,啥事都为老百姓着想,现在的税多重啊,都收到十年后的了,不少上了年纪的百姓更感到吃亏,他们能不能再活十年,都不一定呢,可税先交到了,这叫啥事!
  能有这种抱怨的,自然都是不去高奴县的,而不去高奴县的,自然又都是有家底的,他们要是抱怨起来,地方官怎么受得了?可并州所有的地方官却只能硬着头皮听着,谁也不敢上报,谁也不敢说李勤半个不字。他们都清楚得很,看李勤这么个折腾法,他是对并州的刺史位置有想法,宋枭极有可能被挤走,面对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大上司的李勤,他们哪敢抱怨,是嫌命长啊,还是嫌官做得时间长啊?
  高奴县,李勤累得每天只能睡两个时辰,而扶角军更是全军出动,玩了命地去安抚百姓,去分田产,贾诩带着临时招来的一批文官,反正只要会写字,在扶角军里就能混上个小官当当,谁让扶角军缺官缺得严重呢,寒门的文人们算是捡着便宜了,终于能进入仕途了,每天写凭证发田契,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种情况下,招新兵太容易了,而且是挑着来,只挑最精壮的,一般体格的还不要呢,不过十数日功夫,便招了上万的新兵,其中以羌氐族人为多,都是打散编制的,由老兵带新兵。当然扶角军是凑不齐给新兵的装备的,只能等回凉州再说。
  宋枭支援的粮食到了,李勤总算是松了口气,有了粮食,一切就都好办了,他也不用成天去安抚了,什么安抚的话,也不如一碗粥好使。
  这日,张芹回来了,而就在同一天,洛阳的使信也到了,信使带来三件事,一件是李勤打败李文侯有功,扶角堡由乡升县,而李勤的侯位升了一级,变成了扶角县侯,这可是高爵了;第二件事是宋枭暂代并州刺史一职,而由李勤升任并州刺史;第三件事,是第二件的补充说明,为什么要让宋枭暂代刺史,而李勤不能马上去治所呢,因为凉州那里出乱子了,李勤必须马上回凉州,去抵挡再次南下的匈奴王刘九。
  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李勤见过信使之后,只好紧急召开军事会议,把将领们招集到一块,商讨应对之法。
  李勤先把京中的消息告诉大家,将领们自然是一通恭喜,而后便都静了下来,李勤加官进爵是好事,可是现在他们的老家要被刘九给抄了,这可就大大地不妙了,人人都是上火着急。
  李勤道:“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有啥事咱们都能先一步知道,可消息是从京里传过来的,时间上也必耽误了不少,咱们竟然不知道,这可是斥候的过错了。乌蛋子,对于此事,你有何辩解?”
  乌蛋子听到李勤点名,脑袋嗡地一下子,他被命令去抓边章,可却没有抓到,边章跑去了中原,好象去找什么太平道了,没让他给抓住,这本来就是相当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